日本工业的区位因素_79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
本文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90年代日本还提出“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实际上,外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过是日本经济发展;4.2世界经济主体多元化对日本失衡地位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实体经济;;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4.2.1世界经济主体多元化与新兴经济体的兴起;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变化的原因1986年4月发表的著名的“前川报告”①,以期对日本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体制转换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前川报告发布之后,日本的经常账户失衡状况的确发生了短期改变:自1987年开始,日本的经常帐户收支连续5年下降,而对外投资的国际收支逆差也一度呈现缩小趋势。但是日本对外开展多边国际政策协调、对内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并未真正改变日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内需主导型经济也根本没有实现。实际上,到1992年,日本的经常帐户顺差又有了强势反弹。而且由于当时日本缺乏主导性产业来吸引社会上的剩余资金,在追求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体制目标的引导下,日本大量剩余资金流入具有高回报预期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得银行乐于为以房地产和股票为抵押的对象贷款,房市和股市的泡沫越来越大。而日本当时的内需主导型的“平成景气”不过是泡沫经济,实质上是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成功转变引起、以房市和股市为代表的泡沫繁荣。
90年代日本还提出“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并且确定了“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通过建设知识密集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再一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但是日本实现内需主导型经济的目标仍然没有达到,经常账户依旧保持巨额顺差,资本账户依然保持巨额逆差,而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于是日本20世纪最后的十年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实际上,外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过是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方面,仅仅从内需和外需上做文章不能从根本上触及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在继续,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那么日本的失衡现状就会延续下去。
4.2世界经济主体多元化对日本失衡地位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实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报告认为日本对外贸易和经常收支的巨额顺羞是日本外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解决对外失衡的根本办法在于改变日本的经济结构,使之从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
。实体经济(RealEconomy)指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表现为商品劳务生产与交换等的现实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对应的是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虚拟经济指的是以货币或资金作为载体,以股票、证券、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经济活动,尤指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买卖活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变化的原因产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以中国、东盟国家、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界经济主体结构的发展日趋多元化,这是导致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地位改变的重要外部因素。本节主要分析世界经济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对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的影响。
4.2.1世界经济主体多元化与新兴经济体的兴起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均,历次世界经济失衡中都伴随着新旧力量的交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充满活力的新经济力量层出不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就是新兴国家的崛起。
关于新兴经济体,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个简称代表的国家:BRICS(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N.11(钻石十一国,指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El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和VISTA(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兴经济体覆盖了亚洲、南美、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呈现出独立增长和内生增长的特性,打破了以往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使得世界经济主体结构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进行着动态演变。
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显著地改变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并且成为近2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是促使世界经济在21世纪初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期的主要推动者。从整个世界经济整体来看,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轮强劲扩张,根据IMF的统计,2006年按照购买力评价(PPP)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达到5.49%。,是自1973年来的最高值。实际上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除了美国依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欧盟和日本都陷入了较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日本在90年代的表现尤为明显。发达经济体已经不足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力量。而与之相反,此时以BRICS、N.11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进入了一轮快速的增长期,并且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众多,经济高速。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GDP增长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据IMF统计该指标在2006年为3.8%,预计2007年略有下降,为3.5%。
增长,创造出庞大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内动力,成为一般新生经济力量。由图4.2可以发现,从1990年到2009年,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欠发达经济体的GDP整体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增速,也基本高于世界增速,尤其以发展中的亚洲为快速增长的代袁。在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最快的为中东国家,但是很快它们就被发展中的亚洲所取代,从1993年开始,发展中的亚洲一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领头者,GDP增速几乎为世界GDP增速的两倍,特别是在2006年和2007年,GDP增速更是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特定年份中,中东以及非洲的GDP增速会低干部分发达经济体,,但是到了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之后,欠发达玺济体的GDP增速基本都在发达经济体之上。可以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在21世纪最初几年进入强劲扩张,基本是由新式经济体为代表的炙发达经济体所推动的。
+欧元区+G7国家其它发选国家一发展中的亚洲
—*一中东+两半球一非洲一世界
圈4.2世界主要地区GDP年增长率
注:其它发达国家是指除欧元区和G7之外的发达国家。西半球是指除击美国和加幸大的西半球发展中国家。
数据来源:IMFWEOData(2009/10)
hrlp://www.imfiorg/extema如ubs/fl/w∞/2009/02/weodata/index£lspx
其次,新式经济体体现了巨大的供给能力,参与制造的大量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掌握巨额贸易盈余。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顺差方,新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武多为出口导向型。IMF在2008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及服务出12量已达到全球出12.总量的l,3。对于世界经济失衡来说,新兴经济体进入世界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变化的原因面。第一个方面是,新兴经济体的大量比较廉价的产品涌入使得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逆差迅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由于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了提高收益,它们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输出大量资本,致使全球经济失衡不断加剧①。第二个方面是,由于发达经济体中日本是最为典型的具有极强外向性发展特点的国家,并且一直以来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往来都体现为顺差,于是同样是发展外向型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日本出口的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并且使得日本在失衡中的表现不那么突出。这一点将在下一节详细展开。
4.2.2新兴经济体对日本失衡地位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对于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日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
毫无疑问,新兴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口的扩大,对日本向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形成了挤出效应。以美国为例,由表4.1可以看出,1988年日本对美出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为20.24%,1998年时这个比重降到了13.25%,而2008年降到了6.62%。与之相比,部分新兴国家对美出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则是迅速提高,最典型的便是中国,1988年对美出12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仅为2.01%,但是2008年时已经到了16.46%;而其它新兴国家也有或多或少的增长。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何日本在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中的比重从1991年的54.48%降到了2008年的6.91%。
表4.1美国总进口中日本及部分新兴国家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UN—ComtradeDatabase及作者整理计算
。2000至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逆差从2000亿美元左右扩大至4650亿美元,新兴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则从900亿美元左右增至7144亿美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地位及其变化的原因
数据来源:UNComtradeDatabase及作者整理计算
从欧盟的总进13中各国所占比重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表4.2表明从2000年到2008年,日本在欧盟进口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到原先的一半左右,而中国则增长了一倍多,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几个新兴经济体在欧盟进口中所占比重也由或多或少的增长。日本在欧盟商品贸易逆差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
67.20%降到了13.40%,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以上原因。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世界经济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对于日本的一个影响就是对其出口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缓解了其在世界经常帐户失衡中的程度。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对美欧出口的增长并非完全是自身促进的。实际上,它们对日本向美欧出口的挤出效应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日本被动接受的挤出效应和日本主动进行的顺差转移。
由于日本在80年代中后期调整了对内对外发展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力度。此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起步发展,其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恰好吸引了日本的投资,而日本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额也迅速扩大,实现了贸易投资一体化。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为日本的国际生产转移提供了契机和条件,而日本对这些经济体的生产转移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东道国的出口能力。可以认为,由于生产转移而导致的日本顺差减小以及日本在世界经常账户失衡中程度的缓解是日本主动进行的顺差转移导致的。
另外,新兴国家崛起导致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成为推动了国际生产体系的复杂与细化、促进国际分工格局改变以及促使“新”贸易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对这些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点将在后一
下载地址:79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_图文.Doc
【】最新搜索
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_图文
低保入户调查简报
第一次吃海参
六经指什么
三亿文库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超星尔雅满分答案51
志华软件F22-POS系统下载
71《夜宴》电影剧本
2-3 试求图示阶梯状直杆截面1-1,2-2和3-3上的轴力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试题与答案
本文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