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红利 切入点:经济增长 出处:《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二战后,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其人口结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迅速转变阶段,从而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一段时期被称为“人口红利窗口”。现有对“东亚奇迹”的研究成果表明,充分利用了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有利时机是东亚经济增长出现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逐渐被重视起来。同样地,在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经济社会进入了人口红利期,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抚养负担较轻的黄金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失,这种变动必然通过影响一系列中介变量最终传递到经济增长上来,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影响,也包括社会方面的影响;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储蓄、消费、投资等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抚养、老年赡养等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人口红利变动引起的经济效应对即将发生重大转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的人口红利定义、特征、实现条件以及如何刻画;其次进行人口红利测度,讲述了我国人口红利现状,进而将人口红利从不同角度来比较;接下来分析了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运用数理推导简单的得出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而用1978-2012年的数据来实证分析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总抚养比变动1个单位,会导致经济增长率反向变动0.1756个单位,总抚养比的下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后面讨论了人口红利、储蓄率、经济增长三者之间长期协整关系,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随后,利用联合国数据对我国人口红利预测,分析了人口红利变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后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减的替代做了讨论。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ast Asia, represented by Japan and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changed rapidly from a high birth rate,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a low natural growth rate to a low birth rate, a low mortality rate and a low natural growth rate. As a result, a period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was calle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window."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ast Asian Miracle" shows tha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demographic chan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miracle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fac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gradually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Similarly,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economic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population dividend, that is, the golden period when the proportion of working-age population is large and the burden of raising is light, which also affect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ur country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of our country,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gradually disappears. This change is bound to be transmitted to economic growth by influencing a series of intermediate variables, including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as well as macro-level savings,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so on. It also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child support, old age support and so on at the micro level.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imminent major turning point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economic effects caused by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changes. 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realization conditions and how to depict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in China; secondly, it measures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and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dividend in China. Then it compare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n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on economic growth, and obtain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to economic growth by mathematical deduction. Then 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on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2.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hange of total dependency ratio by one unit will lead to the revers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by 0.1756 units, and the decrease of total dependency ratio will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e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demographic dividend, savings rat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discussed, and 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United Nations data is used to predic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vidend on th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nd discuss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ost-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population dividend red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F1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文;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2 李正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与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陈海梁;;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J];中国统计;2006年08期
4 周铁刚;;试论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预期[J];才智;2011年07期
5 张振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J];学习与探索;1984年04期
6 朱乐尧;;论经济增长[J];学习与探索;1985年06期
7 黄泽华;;扬森:《香港经济增长与政策》[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01期
8 陈云卿;经济增长与生态[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1期
9 柴振荣;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展望[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0期
10 尹国英;经济增长新理论浅述[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玉平;;论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史向东;;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我国的特殊性[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姜树蔚;;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条件与趋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建;;要防止经济增长下滑[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7 朱勇;李春林;屈驳韵;;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的关系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玉萍;霍宝银;;关于江滨农场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亚红 刘贵俊;岷县: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N];定西日报;2008年
2 ;2002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N];中国信息报;2002年
3 汤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民间投资与中小企业将引领明年经济增长[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4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 杨大侃;未来净出口走势对经济增长有影响[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经济增长总体依旧呈回落态势[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通讯员杨英;大中型企业“领跑”工区工业经济增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7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外需疲弱是经济增长面临的一大风险[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记者 王哲 通讯员 吴杰;武汉经济增长发力[N];湖北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谢臻;经济增长需中小企业来助力[N];联合时报;2012年
10 华安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监 杨明;从知识积累角度认识经济增长[N];上海证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肖锋;文化软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甘南(Tsambaa Gantulga);蒙古国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李俊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6 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景华;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谢鲁江;财产积累与经济增长[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李变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林辉;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旭;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刘继美;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王朝影;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黄毅祥;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元泉;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D];辽宁大学;2015年
6 霍静静;俄罗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董青;山东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8 刘畅;我国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刘敬;山东省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10 韦朕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1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5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