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技术视角的产业关联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8 14:27

  本文选题:技术 切入点:产业关联 出处:《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07期


【摘要】:随着技术迅猛发展,以其为纽带的产业关联表现出高度复杂化,影响因素也呈现多元化,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但现有研究缺乏从技术视角对产业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以3D打印技术相关产业为例,利用专利引文数据计算产业关联强度,建立产业关联强度与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市场容量之间的VAR模型。对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等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关联强度受自身及其余四个因素影响,且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不同因素对产业关联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industrial connection, which is linked by it, is highly complicat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versified, and gradually become a hot area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Tak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related industrie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uses patent citation data to calculate the industrial association strength, and establishes the industrial association intensity and R & D investment. VAR model between R & D institutions, R & D personnel and market capacity. The empirical tests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association strength is affected by itself and the other four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has certain persistenc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different factor to the industry connection has the big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ZD140)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玉冉;常少敏;;政府主导对中国各产业关联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24期

2 许长新;;产业关联规律与投资倾斜政策[J];投资研究;1990年04期

3 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 李永;我国目前产业关联结构效果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林世渊;高科技产业与闽台合作机制[J];亚太经济;2004年04期

6 马仪亮;;国民经济产业关联的层次识别分析[J];兰州学刊;2007年11期

7 王花荣;;产业关联、制度环境对产业转移力形成的作用分析[J];职业圈;2007年23期

8 赵炳新;陈效珍;陈国庆;;产业基础关联树的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江苏两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9 程连生;北京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1992年03期

10 赵弘;孙芸;刘宪杰;;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科技奥运带动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3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4 刘世锦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寻找产业前行四个路标[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劳承玉;大地震的产业关联损失影响评估[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周军;四川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中国冶金报;2010年

7 李彦哲;务实推进与京津产业对接[N];河北日报;2013年

8 陈奇;提升特色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N];安康日报;2007年

9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华东师大教授 朱荣林;壮大上海产业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N];文汇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N];广元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3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车松虎;长春市产业布局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韩斌;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薛健;复杂网络视角下台海区域间产业及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丽丽;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4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陈蓉蓉;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淳;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现状评价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李妍妍;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问题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9 栗婧岩;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0 焦超;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7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