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08:28

  本文选题:中国经济 + 能源生产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渐突出的经济增长、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攀升,其污染排放影响也与日俱增。正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能源与环境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依据,也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值分析是综合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可以把不同形式、类别的能量转化为同一单位标准,从而克服了传统能量方法中的能质“壁垒”,使得包含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复合系统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本文在考虑排放物影响基础上,对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排放物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整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能值的、能量的和货币的指标体系,分析2000-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对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评价。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影响:能源驱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又刺激了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促进了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张。(2)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其在一次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超过90%。煤炭仍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来源;石油生产和消费比重均有所降低,它所占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其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比重均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有所上升。中国的能源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3)中国的能源效率有一定提高,包括能源生产效率(EPE)和能源消费效率(ECPG)。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效率提高明显。(4)中国的能源自给能力(SSRE)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自给能力持续下降。(5)能源生产排放影响(IEEP)在能源相关排放中的贡献持续增加,但能源消费排放影响(IEEC)依然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相关排放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其中,排放物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引起人类健康损失,最大的影响来自PM10。此外,能源消费的环境负荷强度(EIPEC)有所降低,而能源生产的环境负荷强度(EIPEP)有所增加。(6)由于产量和消费量的持续增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引起的排放物影响持续上升。其中,煤炭和天然气生产的排放影响(IEEPcoal和IEEPnatural gas)占总排放影响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而石油生产排放影响(IEEPcrude oil)比重持续降低;煤炭和石油消费的排放影响(IEECcoal和IEECpetroleum)所占能源消费总排放影响比重轻微波动,天然气消费排放影响(IEECnatural gas)比重持续增加。(7)中国经济,能源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得到一定改善,但其速度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conomic grow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increasing, and the impact of its pollution emission is increa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realistic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emis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ergy conversion into the same unit standard, thus overcoming the energy "barrier" in the traditional energy method,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osite systems includ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index system based on energy, energy and money is constru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the atmosphere environment for 2000-2011 years is analyze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system is evaluated.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growth of energy driven economy, and in turn, economic growth stimulates energy consumption; rapid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has promoted the expansion of energy production scale. (2)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mains three traditional fossils of coal, oil and gas. The proportion of the source in the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xceeds 90%. coal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oi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as been reduced, and its propor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ts energy production; the proportion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atural gas is greatly increased;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3)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en improved, including energy production efficiency (EP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ECPG). Among them, power generation and power plant heat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obviously. (4) China's energy self supply capacity (SSRE) has decreased,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self supply capacity of oil and gas continues to decline. (5) the contribution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emissions (IEEP) to energy related emissions continues to increase, but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emissions (IEEC)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he pressure o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related emissions from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o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is increasing, of which emissions are brought.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is the loss of human health, the greatest impact from PM10., the decrease in the environmental load intensity (EIPEC)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environmental load intensity (EIPEP) of energy production (EIPEP). (6) the impact of coal,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aused by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impact of coal and gas production (IEEPcoal and IEEPnatural gas) on total emissions increases in volatilit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oil production emissions (IEEPcrude oil) continues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f coal and oil consumption (IEECcoal and IEECpetroleum) on the total emiss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EECcoal and IEECpetroleum) is light. The proportion of microwave and IEECnatural gas increases continuously. (7) China's ec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but its speed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2;F124.1;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西省1995年—2003年能源生产情况[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2 张华新;刘海莺;;能源市场化与能源安全[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3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4 史丹;;当前我国能源经溶形势[J];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02期

5 ;21世纪煤炭仍是主要能源[J];煤矿开采;2000年S1期

6 吴美艳;21世纪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动向及政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蔡学娣;能源:事实与数据[J];产业与环境;2001年03期

8 黄盛初;能源市场、价格与能源改革目标[J];中国煤炭;2002年01期

9 张国宝;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稳定供应[J];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08期

10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7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777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