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演变研究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区域差异 ; 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世界上不仅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差异,国家的内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经济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助于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优化和配置,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京津冀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地理位置来看,其发展对中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十分必要。本文整理和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京津冀地区相关统计资料,使用人均GDP指标,结合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得出1978年到2015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统计学因子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综合差异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年份各个区域的综合得分,并用ArcGIS软件对历年的各个区域综合得分作图进行比较,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大体呈现逐步扩大态势;(2)从1978年到2015年,京津冀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先降后升,与绝对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分界点之后都大体呈现上升态势;(4)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双中心”向“三足鼎立”发展;(5)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6)沿海与内陆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从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方面探讨了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并对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提出了对策建议。
[Abstract]:There are economic differences among not onl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ut also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nal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is is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Mod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contribute to the free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regions, and more r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too larg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will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As a result of the stag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s the "third pol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China in term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related theor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and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from 1978 to 2015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per capita GDP index and the methods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 difference,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weighte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further uses statistic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and draws a comprehensive score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uses ArcGIS software to compare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various years, and deeply studi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onclusions: (1)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 gradually expanding; (2) from 1978 to 2015,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rise, and there is a different trend of change from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3)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in 1990s, is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after the dividing point; (4)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developed from "double center" to "tripartite tripartite";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6) there are larg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lso from nature, economy and Social factors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to narrow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钟夫,胡睿宪;浅谈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发展[J];前线;2004年06期
2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3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4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5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6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7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8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9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10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朱竞若 孙秀艳 余荣华 李增辉;京津冀区域统筹治理大气[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巍;7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N];河北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庆连;我市企业尽享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N];保定日报;2014年
5 孙占稳 沈东坡;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京泉;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廊坊日报;2006年
9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于宛尼;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内进京车辆进行强制性分流[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妍;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PM_(2.5)治理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俏;适应性治理视阈下京津冀府际合作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晓璞;天津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梅如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白超;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区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玉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度测算及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郭子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生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何赢;高铁影响下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冯海红;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04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0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