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经济圈技术转移绩效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三大经济圈 + 技术转移 ; 参考:《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从区域和部门两个维度,技术转移可分为国家间技术转移、国内跨区域技术转移以及技术从生成部门向使用部门的转移。本文通过构建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泛环渤海经济圈、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及所属省份技术转移绩效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技术转移绩效相对较高,北京和上海等龙头城市技术转移绩效最突出,吉林、黑龙江、海南、云南和贵州的技术转移绩效相对较低。为提高技术转移绩效,应提升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供给能力以及对他们的需求能力和消化能力;建立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助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探索完善区域技术创新协作及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全国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Abstract]: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region and sector, technology transfer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country technology transfer, domestic cross-reg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generating sector to using sector.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s Pan-Rim Bohai Sea Economic Circle, Pan-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and Pan-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and its affiliated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pan-Yangtze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 most outstanding in leading cities such as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relatively low in Jilin, Heilongjiang, Hainan, Yunnan and Guizhou.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we should enhance the supply ability of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ir ability of demand and digestion, an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ervice platform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to explore and improve regional mechanism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Beijing,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i-tech innovation centers, such as Shanghai and Shenzhen, play a leading and radiating rol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13&ZD15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雪榆;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技术转移——构思与实践[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0年04期
2 张明国;日俄两国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戚艳萍;中美两国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的研究[J];化工技术经济;2001年04期
4 王远达,陈向东;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5 孙理军,黄花叶;美日技术转移实践及其对我国技术转移中心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1期
6 熊兆铭;用技术转移促进科技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3年04期
7 朱彦龙;经济领域内技术转移的若干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8 朴商天;外商对华技术转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9 史宪睿,张大英;我国技术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杨冰融 ,傅正华;对技术转移的不同界定[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靳静;;技术转移与生态殖民[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4 徐二明;杨慧;;制度距离和跨国技术转移:进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侯元元;郭鲁钢;黄裕荣;;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黄西川;;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经济性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彦民;;加速技术转移 促进自主创新——对新时期技术市场工作的思考[A];齐鲁技术市场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8 刘泽政;;技术转移中政府职能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宏伟;;技术转移:经济学视角与哲学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分析[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涛;专家“会诊”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记者 王燕宁;南京新平台促技术转移国际化[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刘廉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将实施[N];科技日报;2007年
4 冯秀英;北京发布技术转移行业规范[N];北京商报;2007年
5 郭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蒋勇;安徽加大技术转移力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记者 刘晓军;我国首个技术转移行业服务规范出台[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叶建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完成起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马静t,
本文编号:1854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5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