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绿色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建设 + 小康社会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对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却相对较低。随着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和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这些严峻的现实残酷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亟需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被提升到了极为重要的高度,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逐步的向绿色生态发展转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对资源节约、对环境友好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将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并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模式不同,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它不但可以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环境的协调性经济的增长性考虑得比较充分,让社会生态发展得到更好的推动。在本文中,作者对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和绿色的发展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绿色的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选择绿色发展和改革才能让这个创新有意义,只有通过创新与技术的改革,才能驱动整个绿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绿色产业化市场,这样才能拉动创新的积极性。为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企业应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为绿色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应该由政府主导,给绿色发展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外部环境,还应提高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让人们都能够积极的对绿色发展进行相应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应该明白自己的义务及责任,使绿色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目的是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变,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人和自然之间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人类才能够得以正常繁衍和发展下去。要为绿色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动力,还必须得到人类的全面配合和支持,这些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和人民大众,只有在这一系列有序的调动下,才能做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In order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 enterprises should improve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2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丁;整合与创新──读《生态文明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3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4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8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10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石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王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64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6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