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8-05-10 10:04

  本文选题:创新产出 + 长江经济带 ; 参考:《地理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相对发展率指数(NICH指数)以及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以长江经济带沿线38个中心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结合专利授权量等相关数据,研究了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在整体上逐年增长,地理集中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长三角地区相对发展速度较快;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反"Z"字形的波动上升态势;创新产出的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成渝"双核心"空间结构发展成长三角"单极突出"空间格局,且长三角热点区域范围有所增长,冷点区域则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带;技术溢出、政府行为、空间区位和金融支持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经济基础对下游城市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Abstract]:Us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rate index and the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38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re taken as the spatial observation uni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nnovation output are studied based on patent licensing and other relevan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output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0 to 2013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s fluctuating and decreasing, and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peed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relatively fast.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innovation output shows a trend of anti-Z fluctuation, and the hot spot of innovation output develops from the "double core" spatial 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Chengdu-Chongqing to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nipolar promin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oreover, the hot spot area of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increased, while the cold spot area has been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echnology spillover, government behavior, spatial loca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nnovation output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has the promotion function to the downstream cit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43;71473224)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2013GH010) 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6R403082)资助~~
【分类号】:F224;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改红,王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发展格局与竞争力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1期

3 李博;;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黄石、荆州等地的实地调研[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1期

4 朱英明,姚士谋,李昌峰;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若干问题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5 孙智君;于洪丽;;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于沿江11省市的数据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高万权;发挥宜宾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持作用[J];经济地理;1994年02期

7 朱英明,姚士谋;农村人口转化: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之关键[J];中国软科学;1999年06期

8 吴传清;董旭;;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4年04期

9 唐壬艺;何林;;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长江经济带6个中心城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年18期

10 许泽成,阮青,夏晓燕,祁汉群;面向21世纪建设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J];上海综合经济;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2 刘锡汉;;加快长江物流大通道建设 促进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兴庭;“长江经济带”,话好听,,路难行[N];经理日报;2005年

2 程维;长江经济带“胎动”[N];青岛日报;2005年

3 程维;长江经济带舞动龙计划[N];西部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娟;长江经济带 携东中西部和谐共舞[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记者 姜涛;长江经济带:今后15年内最具潜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陆峰 姚大捚 顾雷鸣;中国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论坛在宁举行[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章涌;湖南“淘金”长江经济带[N];湘声报;2006年

8 毛开云;建设长江经济带应环保先行[N];中国环境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倪;建设长江经济带 守住生态底线是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10 魏昊星 柳洁 (本报记者 魏昊星);建设长江经济带环保是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玲玲;绿色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姚瑶;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陈思思;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言顺;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5 肖薇;长江经济带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6 张慧;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波;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8 倪浩;边界屏蔽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周颍;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10 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6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