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 索洛余值法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雾霾天气的不断增多,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研究扣除环境污染后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和进一步寻找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政策的依据,本文构建了一个扣除生态环境污染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框架。该测算框架包括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型和分解模型两个部分,前者使用了索罗余值法,后者使用了方差贡献法。基于上述测算框架,本文利用收集的宏观数据对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了测算,利用时间序列对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时间纵向分解,利用区域数据对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区域横向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环境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直逼倒“U”形顶点。四川经济增长经历了“先污染”和“后治理”两个阶段,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转负为正的临界点出现在2009年。该临界点以前,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了高于5.70%的总产出份额,争取了年均0.15%的产出增长率,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生产过程中超限排放的污染逐年积累,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2009年以后,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变为正增长,且增长速度有继续增大的势头,由于生产过程中清洁能源和高效技术的大量采用,用于修复生态环境的总产出平均每年以46.09%的速度逐年增长,四川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变得更集约,可持续发展程度逐渐回升。(2)四川二元经济结构中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四川非农业经济部门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部门相差近10倍,非农业经济部门使用的能源更清洁,采用的技术更有效。分析表明人力效率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其次分别是资本效率和单位资本的生态环境消耗。(3)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导致四川经济的增长速度于2010年开始放缓。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虽然中间一度出现了1995年和2009年的两个小型波动,但是总体上的总产出增长率呈现出逐年变大的趋势,并于2010年达到顶峰。从2010年开始,由于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加速上扬,导致总产出增长率逐年急剧变小,并于2013年回落到2001年前的8%以内。(4)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活动投入要素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四川总产出有5%的份额仍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投入要素结构有继续优化的空间,继续提升人力资本与实体资本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引进零排放的工艺,提倡零污染的活动,将生态环境的消耗降至最低,以达到生产和消费双重生态有效的目的。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关提升四川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四川应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应继续扩大服务行业比重,应协调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应具体部署低碳环保工作,应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效率,应提高国际合作交流强度。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haze weather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study the economic growth after deduct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o explo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find the basis of the policy of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e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ing. The calculation framework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wo parts of Sichuan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model and decomposition model, the former uses the solo residual method and the latter uses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above calculation framework, the collected macros are used in this paper. The view data calculated the growth of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Sichuan. The time series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chuan, and the regional data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chu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Kuznets curve of th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of Sichuan was directly forced dow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ichuan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first pollution" and "post governance". The growth of Sichuan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and the positive critical point appeared in 2009. Before this critical point,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chuan was negative growth, and the total output of higher than 5.70%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changed. In addition, the annual average output growth rate is 0.15%,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extensive and the pollution of excess emiss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accumulated year by year. After the low lev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chuan has become positive growth,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because of clean energy and efficient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creased by 46.09% per yea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Sichuan has gradually become more intensive and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dually rebounded. (2)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two yuan economic structure of Sichuan is different.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n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sector in Sichu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nearly 10 times, the energy used by the non agricultural sector is cleaner and the technology used is more effectiv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uman efficienc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pening of the gap, follow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of capital efficiency and unit capital respectively. (3) the growth of th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on rate leads to the growth rate of Sichuan economy in 2010. Beginning to slow down. From 1993 to 2010, although there were two small fluctuations in 1995 and 2009, the overall growth rate of total output showe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peak in 2010. Since 2010, Sichuan's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ccelerated, leading to total output growth rate. The year drastically reduced to less than 8% in 2013. (4) the input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Sichuan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At present, the total output of Sichuan is still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total output of 5%, so the input factor structure has the space to continue to optimize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and the human capital. The contribution of substantive capital to the total output, the introduction of zero emission technology, the promotion of zero pollution activities and the minimized consump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dual ecological and effective purpos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ichuan's ecology: Sichuan should continue to implement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policy of reducing emission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economy. We should specifically deploy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We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翠香;;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师;2014年02期
2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6 王映乔;;能源约束下的中国生产率测度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率课题组;生产率研究的实践效果[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8 朱艳坤;张成;;我国碳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9 徐永利;;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10 陶洪亮;申宇;;企业生产率演化与行业生产率变动——基于纺织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8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92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9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