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本文选题:承载力 + 资源环境约束 ; 参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01期
【摘要】: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章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他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4)针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面大地广、类型复杂多样且与人口产业密集区高度重叠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宜在国情基础数据挖掘整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承载力评价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国土空间管控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work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typ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aring constraints.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of land resources per capita, the potential of water resources per person,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are taken as the key indexes. The bearing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ch a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re calculated, spati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arly 90% of our country is in a strong constraint sta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which nearly half are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double elements,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 east of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strong constraints due to th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the North China, Northwest,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and southern urban areas have been in a strong constraint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northern Jiangsu, Sichuan, Chongqing,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Northeast Plain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have reached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ain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Tianshan-Dabie Mountains Line,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line. In Alashan League, the periphery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astal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ross typ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ulti-factor constraints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except that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 land and ecological constraint type. Other cross constraint typ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east of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and diverse types and highly overlapping with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countries should mine and organize the basic data of nation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monitor and early warn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the perfection of land and space control system are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基金】: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咨询项目(Y02015005)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国力;;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3期
2 刘殿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2 孙卫青;;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及对策建议[J];兵团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石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4 张晓瑞;宗跃光;;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5 刘艳华;徐勇;刘毅;;2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6 张晓瑞;宗跃光;;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模型、方法和应用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5期
7 宗跃光;张晓瑞;何金廖;薛松;;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8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6期
9 张明东;陆玉麒;;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10 王新涛;;基于环境库兹聂兹曲线特征的郑州市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4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传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一淼;主体功能区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凌欣;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联兵;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会祥;我国主体功能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杜敏;基于开放式地理教学理论的教学辅助软件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迎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新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D];石河子大学;2009年
6 王明亮;基于PCA和聚类分析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田万里;吉首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陶静;新疆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别乾龙;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裴芳;限制开发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钦周;四川森林的地域分异特点[J];山地研究;1988年04期
2 冯明义;;试论山地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3 郑度;青藏高原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1年06期
4 林拓;福建县级政区建置的地域分异及其整合过程——兼论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3期
5 刘燕华,吕昌河;西藏昌都地区地域分异特征[J];山地研究;1990年01期
6 伍光和;黄土高原重点县综合治理与发展规划中的地域分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7 黄贤金;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及协调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02期
8 李相然,宋琰勋;中国工程地质环境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管理与防治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9 廖炽昌;;春始时间及其地域分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7年02期
10 任建兰,吕婷婷;山东经济-环境互动压力下地域分异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健;;苏州地理区域的划分与发展展望[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海龙;明清晋商对福建茶产业地域分异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0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90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