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 储蓄 ; 参考:《时代金融》2014年15期
【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储蓄作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储蓄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资本黄金律出发结合过度储蓄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动态效率理论对最优储蓄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对最优储蓄率做出了测算,在预测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最优储蓄率的判断标准,基于两种不同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区间。最后结合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s accompanied by a higher savings rate.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apital, sav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but excessive saving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law of capital gold and the theory of excessive savings and dynamic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optimal savings. Combined with the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China, the optimal savings rate is calcu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savings rate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forecasting, and the judgment standard of optimal savings rat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wo different calcul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ptimal savings rate rang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inall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项目资助
【分类号】:F83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闻岳春;北欧4国国民储蓄下降的原因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11期
3 周珊珊;;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4 于水群;杨增雄;;美元的长期走势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马先标;;中国高储蓄率的制度性障碍再探讨——基于企业储蓄的视角[J];经济界;2009年02期
6 杨一博;;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兴堂;刘军;;实际有效汇率、储蓄率和GDP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8 袁志刚;吉馨;樊潇彦;;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年04期
9 袁妙_g;吴涛;;企业年金与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毅;石春华;;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殷剑峰;刘煜辉;;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两个基本战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王国军;赵洁;孙然;黄微笑;;跨期消费均衡与计划生育综合保险的储蓄替代[A];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C];2007年
3 刘广如;刘哲;;我国消费信贷现状考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唐珏岚;;1982—2005年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5 杜本峰;;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凌杰;陈文宽;;对我国近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郑长德;;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李鹏;袁强;方福康;;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与经济增长[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9 黄国妍;;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互助储蓄银行模式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10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福全;从美国储蓄率零增长看中国的热消费[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记者 徐思佳;美国储蓄率过低 造成全球贸易失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国泰君安 张晗 张峗;对市场和经济数据的再思考[N];证券时报;2009年
4 邱林;美国为什么担心中国人不存钱?[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中国高储蓄辨伪[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王东京;美国指责中国高储蓄没道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刘瑞常;外电评说中国人爱存钱有多种理由[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方方;浅作深时深亦浅[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张璐 朱算;说故事,,话理财透支转向投资[N];财会信报;2008年
10 刘声;老百姓为何有钱不花[N];湖南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牟晓伟;日本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4 姚海明;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D];苏州大学;2005年
5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年
7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春田;中国金融发展、投资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邹达川;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与人口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文博;中国经常项目不平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王文杰;中国高储蓄率成因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5 代双;基于EBA模型的我国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晨烨;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常项目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沈忠泉;对我国利率政策绩效的实证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张圣醒;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选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5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97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