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变权重次约束的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选题:次约束 + 综合评价 ; 参考:《管理科学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大部分综合评价研究只解决了评价结果的排序问题,无法具体给出哪些因素才是影响具体评价对象特定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次约束综合评价模型开拓了萃取影响评价对象关键因素的思路,但现有次约束研究的不足也很明显,将1个指标数据替换为最差值0,即去掉了这个指标的贡献后的评价得分反而可能会高于该指标得分不为0时的得分,这就是"完整指标体系"的评价得分反而小于"一个或几个指标对得分的贡献被去掉后"的评价得分的不合理现象.文章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保持有n个指标的完整指标体系与n-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前后两次评价中指标的权重不变,来改进现有的次约束模型变权重的做法,改正"完整指标体系"的评价得分反而小于"一个或几个指标对得分的贡献被去掉后"的评价得分这种不合理现象.二是通过改进评价标准,在评价不同对象并萃取其优势和劣势因素时,将1个指标得分变为0前、后评价得分的排序是否变化的标准,改进为比较评价得分变化量大小的标准,避免了因前、后两次评价得分排序的序关系不变而导致的无法萃取优势或劣势因素的弊端.三是通过比较将1个指标得分变为0前、后两次评价得分变化量的大小,萃取出影响副省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势和劣势因素.
[Abstract]:Most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udies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anking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an not give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object. The sub-constrai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pens up the idea of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aluation object of extraction, b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sub-constraint research is also obvious. Replace one indicator data with the lowest value 0, that is, i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dicator is removed, the evaluation score may instead be higher than the score when the indicator score is not zero. This is th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that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complete index system" is less than that of "one or more indexes' contribution to score is removed". The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sub-constraint model by keeping the weights of the indexes in the index system with n indexes and the index system of n-1 indexes un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complete index system" is less than that of "one or more indexes' contribution to score is removed". Second, by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when evaluating different objects and extract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standard of whether the ranking of the scores of one index is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ex is turned into zero is improved to the standard of compar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of the score. It avoids the disadvantage of unextractab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used by the unchanging order relation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two evaluation scores. Thirdly, the key facto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ub-provincial cities were extracted by comparing the change of score of one index to zero before and two times after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TJ01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海;王延章;索安宁;康敏捷;张永华;韩富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功能岸段划分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滕采模 ,王光彩 ,王世忠 ,曾俊林;四川民营经济综合评价[J];四川省情;2005年07期
3 于维洋;;河北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郝云宏;李文博;曲亮;;国家高新区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8年02期
5 刘春;;基于复相关赋权的安徽省旱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防汛抗旱;2010年04期
6 刘润芳;董文;;陕西省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未来与发展;2012年01期
7 陈树良;;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宗平;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北京四连冠[J];北京统计;1996年01期
9 李国柱;魏硕;;河北省高耗能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彭立新;;湖南省辖六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湖湘论坛;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维博;马艳;董艳慧;杨飞;;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模糊综合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启波;周若祁;;西部乡土型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宋文杰;孔翠翠;朱月梅;顾永涛;朱青;;基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县域乡镇合并研究——以四川省阆中市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4 程晓龙;;关于建立和平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漆艳茹;刘云;高玉涵;;一种凸显“均衡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有虎;我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启动[N];金昌日报;2008年
2 李大航 魏书慧;黑龙江县域发展综合评价最新成果出炉[N];中国信息报;2014年
3 曾珊 陶贵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要过综合评价关[N];光华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同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启动[N];丹东日报;2007年
5 杨光邋记者 赵晓英 实习生 吴迪迪;海城台安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奖[N];鞍山日报 ;2007年
6 记者 李玉梅;全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启动[N];金昌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鑫 实习生 高红娜;我市开展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N];邯郸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雪帆;我市召开非公经济代表综合评价领导小组会议[N];大庆日报;2010年
9 记者 周秋英;综合评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N];上饶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李云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会召开[N];石家庄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寅龙;云南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张嗣一;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3 孙娟;3E 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刘安;组合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兰州商学院;2012年
5 周媛;江苏省沿江开发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吴培墩;广东省均等化服务综合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雨华;江苏省沿江开发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芦松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晓昕;成渝经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10 卢金子;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及对经济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1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00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