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与东盟新马泰制造业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31 13:35
【摘要】: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其势头遍布发达的欧美国家直至落后的非洲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创建更是为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2014年中国同东盟的双边货物贸易额达360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占到了整体的60%,因此本文以中国和这三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中国和新马泰各国都在制造业进出口额上占本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50%以上,是最重要的产业。虽然以往中国制造业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成功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中分配到中下层环节的一杯羹,但是东南亚各国的制造业情况近年已发生大的改变,有必要对相互之间的制造业新的发展进行研究。中国需要在经济转型期下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继续扩大同东盟各国双边制造业对外贸易,所以对中国同新马泰制造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分析是有意义的。本文从分析中国和新马泰各国制造业的结构特征、产业层次、劳动生产率、工资成本入手,初步得出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相比东盟发达国家新加坡稍显劣势,高技术劳动竞争力优势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相比并不大。本文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相似度指数来分析中国同新马泰制造业的竞争性。结果表明中国对新马泰各国在整体制造业上的竞争力优势逐年减弱,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均在高精尖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大类上呈现出与中国差别不大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马来西亚、泰国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很强的相互竞争。另外本文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新马泰制造业的互补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新加坡的化工制造业呈现极大的逆差和产业间贸易情形,中国同马来西亚在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上也存在较大逆差,中国同泰国在各个制造业大类上表现为良好的产业内贸易。最后,本文针对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等政策建议。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sprung up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 has also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goods. In 2014, th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of good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mounted to more than 360 billion US dollars. Th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between Malaysia and Thailand accounts for 60% of the total, so this paper takes China and these three countr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t the same time, both China and Singapo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ir imports and exports. Although in the past, relying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and lab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cceeded in distributing a share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segments of the market dominat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anufacturing situ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as changed greatly in recent years.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o expand its bilateral manufacturing trade with ASEAN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Malays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levels, labor productivity and wage cos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low-cost labor force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lightly inferior to that of Singapore, an ASEAN developed countr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labor is not big compared with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This paper uses domina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trade similarity index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Xinmaita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in the over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weakened year by year while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have shown simila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road category of high-precis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laysia and Thailand, in particular, see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as the backbone of their economies and compete strongly with China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Xinmaitai by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has a huge deficit and inter-industry trade with Singapore's chem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at China and Malaysia also have a large deficit i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hina and Thailand have shown good inter-industry trade in a wide range of manufacturing se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going ou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4;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军;努力推进武汉制造业的产业化[J];长江论坛;2003年05期

2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4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5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6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7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8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9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0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于娇;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15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215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