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解与门槛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4 16:54
【摘要】: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为对外开放程度、教育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采用2005—2015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夏普利值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大,而对外开放、教育发展和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推进城镇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采用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呈现倒U形曲线,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发展、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等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越大。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以及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
[Abstract]: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divided into the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rom 2005 to 2015 to decompose the Sharpley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relatively small.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deepen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speeding up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re all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threshold effect model, which tak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ws an inverted U-shaped curve,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greater the role. Therefore, in order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must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TJ006)
【分类号】:F12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勇;;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J];人民论坛;2012年19期

2 杨文进;三种转换中的中国经济[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3 姚磊,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4 ;福建省制定政策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J];中国橡胶;2006年04期

5 林振平;项金玉;;全面提升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J];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6 王湃;赵英才;;我国省域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7 张春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J];理论学习;2008年06期

8 肖春梅;高志刚;;新疆与全国省区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5期

9 邱飞飞;黄章树;;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年09期

10 桂世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J];改革;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宁运;;广西经济新跨越的市场思考[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尹瑜;;用最前沿的理论 关注基层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胡淑恒;汪家权;;合肥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唐占应;;统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邱丕群;;西部开发中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研究[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万载县政协民营经济专委会课题组;黎星;;关于提升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与思考[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杜庆;张明丽;;加快我国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李海东;;知识经济与广东小康建设[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付广军;李国锋;史书新;张玉春;张辉;陈淑贞;;2009年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7(2009~2010)[C];2011年

10 刘欣;;北京市经济和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率先突破 努力在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上有新进展[N];通辽日报;2013年

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 林平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N];深圳特区报;2010年

3 第一勘探局 邓轩;简论实体经济与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N];中煤地质报;2012年

4 记者 邵明红;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N];济南日报;2012年

5 兰州市经济合作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继祖;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开创兰州开放开发新局面[N];兰州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李珂 郑璜 严顺龙;进一步提升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N];福建日报;2013年

7 赵立成;打造新优势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N];青岛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武芳;强化引领 求实奋进 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N];许昌日报;2013年

9 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晓光;推动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N];吉林日报;2013年

10 特派记者 林见;2009年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N];芜湖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爱丽;论泰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泰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3 巩海霞;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多鲁洪·哈地尔;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尉高师;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刘定一;大连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潘潇波;东德的经济转型模式与世界其它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子龙;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白璐;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关联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璇;区域低碳经济差异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姜良强;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张晓琳;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7 郑艳;贸易结构与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8 杜一匡;朔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曦;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6年

10 王颖;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00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400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