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9-03-27 09:4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靠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为了明确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就需要对兵团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此目的,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组成的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测评了2000-2012年间兵团经济、社会、自然各系统的发展程度,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协调度和经济发展方式总体转变程度,并且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00-2012年间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处的阶段进行判断并深入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2000-2012年,兵团经济、社会、自然这三大系统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其中自然系统提高最快,社会系统最慢。经济-社会-自然系统协调度水平一直在0.5左右徘徊,处于较低的协调水平。2000-2007年,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提高缓慢,2008-2012年,明显加快。 第二,2000-2012年间,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6年,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为转变做准备阶段,2007-2012年,上升为初步转变阶段。 第三,通过对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中三大系统各指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临界值的比较发现,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动力不足。 第四,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障碍来看,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障碍主要有:传统粗放型发展观念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规律制约、经济体制制约。由此导致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所呈现对投资的依赖、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和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等特征。 第五,从国内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看,对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主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支撑、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借鉴以上经验结合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进行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相应的保障措施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大创新投入与人力资本建设。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as achiev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extensive development. However, this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sustainabl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exi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oute selec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For this purpose,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main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bingtuan,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systems: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e, and evaluates the economy of bingtuan in the period of 2000-2012. Society,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ystems, the degree of economic-social-natural system coordination, and the overall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judge and analyze the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2.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from 2000 to 2012,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e of Battal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Among them, the natural system improves the fastest, the social system is the slowest. The level of economic-social-natural system coordination has been hovering around 0.5, which is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From 2000 to 2007, the degree of 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military regiment's economy increased slowly, and from 2008 to 2012,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obviously speeded up. Second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2,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econom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rom 2000 to 2006, the transi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was in the stage of preparing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rom 2007 to 2012, it rose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Thirdly, by comparing the indexes of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and the critical value of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are the unreasonable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inefficiency, innov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driving power is insufficient. Four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mainly include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the restriction of the general law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t leads to the dependence on investment, the dependence on cheap labor and the dependenc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ue to the transition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ingtuan. Fifthl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develope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mainly includ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the guarante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support,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only way. Therefore, we should use the abov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comb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to choose the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bingtuan: 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The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asures include emancipating the mind, changing the concep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and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capital.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E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龙;;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探索;2007年06期

2 ;如何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兵团建设;2007年11期

3 王仕军;周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基本依据[J];红旗文稿;2007年21期

4 黎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5 许经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6 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前线;2008年01期

7 刘世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和政策问题[J];前线;2008年02期

8 范和香;;政协委员建言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观察;2008年11期

9 本刊记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访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宝卿[J];先锋队;2008年23期

10 牟少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金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2 刘跃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我党领导经济建设新思路的重大理论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李宏;;以新视角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4 刘志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绿色家园的必由之路[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吴祖平;;加速发展必须统一思想真抓实干[A];“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贵州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座谈会观点摘编[C];2010年

6 孙发平;丁忠兵;;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及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7 周铁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须重视对未来的研究[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春燕;;中国共产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及启示[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庄荣盛;;体制不变,经济发展方式难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10 王厚双;安江;俞培宁;;沈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建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N];四平日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高峰;经济发展方式“乾坤挪移”[N];新乡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彭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专题展开学习讨论[N];昌都报;2007年

5 金台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N];台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徐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大宏;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刘大宏;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中国企业报;2008年

9 赵丕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三解放”[N];青海日报;2008年

10 周凌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台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白雪飞;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4 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5 张倩;国有经济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崔立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赵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孙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视角:体制与政策演变及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敬孝;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人力资本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梅;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骆希干;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自主创新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卫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世秀;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冰冰;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6 杨志;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董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野下的政府治理对策探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贾少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尤姝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杨晶晶;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8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448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