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7 12:05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在这一趋势下,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包括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在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南海周边的这五个国家不断提出对南海的主权要求,在南海地区不断挑起事端,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使得南海问题不断升温,并有走向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也会受到影响。本文具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和相关主要理论,文中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区域经济合作效应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并对域外大国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接着介绍了关税同盟理论和海权论以及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第三章从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内容和机制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第四章就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应和非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经济效应是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非经济效应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正向非经济效应和负向非经济效应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分析了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历史文化、地理区位、资源和国际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时,又是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第六章为加强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该章针对第四章中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问题以及第五章中分析的不利因素提出建议以加强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最后一章为基本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 南海周边五国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5
  • 二、国外研究现状15-16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16-18
  • 一、论文结构安排16-17
  • 二、研究方法17-18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18-19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主要理论19-26
  • 第一节 基本概念19-20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19
  • 二、区域经济合作19-20
  • 三、区域经济合作效应20
  • 四、域外大国20
  • 第二节 相关主要理论梳理20-26
  • 一、关税同盟理论20-23
  • 二、海权论23-24
  • 三、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24-26
  • 第三章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26-36
  • 第一节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26-28
  • 第二节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28-32
  • 一、经贸合作28-29
  • 二、投资和工程承包合作29-30
  • 三、金融合作30-31
  • 四、旅游合作31-32
  • 五、能源合作32
  • 六、文化教育合作32
  • 第三节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32-36
  • 一、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33-34
  • 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34-36
  • 第四章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分析36-58
  • 第一节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经济效应分析36-52
  • 一、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静态经济效应36-48
  • 二、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经济效应48-52
  • 第二节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非经济效应分析52-58
  • 一、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正向效应52-55
  • 二、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负向效应55-58
  • 第五章 中国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58-74
  • 第一节 历史文化因素58-59
  • 一、相似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58-59
  • 二、域外大国传播的文化思想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59
  • 第二节 地理区位因素59-65
  • 一、地理区位毗邻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59-60
  • 二、南海地区的主权之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60-65
  • 第三节 资源因素65-69
  • 一、资源禀赋差异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65-67
  • 二、南海资源争端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开展67-69
  • 第四节 国际环境因素69-74
  • 一、国际经济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69-70
  • 二、各国国内政治环境变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70
  • 三、域外大国干预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70-74
  • 第六章 加强与南海周边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建议74-79
  • 第一节 经济方面的建议74-75
  • 一、努力扩大与五国的内部贸易74
  • 二、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五国企业来华投资74-75
  • 三、积极推动南海资源的共同开发75
  • 第二节 文化方面的建议75-76
  • 一、加强中国和五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75-76
  • 二、加强文化教育,推进华文教育76
  • 第三节 政治方面的建议76-78
  • 一、加强与南海周边五国政治互信76-77
  • 二、妥善处理与域外大国关系77
  • 三、制定系统的国家海洋战略,使主权安全得到战略依托77-78
  • 第四节 立法与机制方面的建议78-79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78
  • 二、完善机制建设78-79
  • 第七章 结语79-81
  • 第一节 基本结论79-80
  • 第二节 论文不足之处80-81
  • 参考文献81-84
  • 附录84-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井文;网络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J];南方经济;2000年02期

2 ;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民富当先”[J];内蒙古宣传;2000年03期

3 唐松成;以特种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J];学习导报;2000年07期

4 章安友;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阳国亮,唐志良;试论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J];改革与战略;2001年02期

6 吴向鹏;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必由之路[J];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严安;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J];延边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狠抓科教兴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甘肃科技;2002年12期

9 齐建中;开拓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2年17期

10 唐定;努力构筑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J];学习导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4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5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252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2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