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4-01 10:55
【摘要】:自2001年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全面融入到国际经贸体系,参与国际分工。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货物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不过,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在国际方面,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就进入到相对低迷的阶段,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经历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大幅下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缓慢,世界贸易总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低于3%。由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旧分工体系面临着重组,国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重新布局,以美国为首等西方发达国家则意图改变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形成区域贸易保护,这些都对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让中国和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持续获益,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同时在中国国内,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降低,资本价格的逐年升高,粗放型的经济扩张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探索新的贸易合作发展,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寻求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一项以全球为视野,以互利共赢为前提条件,以维护沿线国家发展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伟大工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今后对外合作提供了新思想、新方向,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协调产业发展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推进中外产能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梳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考虑到目前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全球化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等相关理论无法单独或完全解释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本文尝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探索国际产能合作规律,并对国际产能合作内涵给出理论解释。第二,梳理和总结国际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包括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论证国际产能合作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方向,确定出口比重指数(EMS)、相对出口优势指数(RCA)、出口增长优势指数(NXRCA)、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IMS)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选择,为国际产能合作实证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基于中国的视角,全面研究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货物贸易发展情况、FDI和ODI等方面的特点,发现中国无论在总量方面或是增量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则各项数据差异较大,中国有能力引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建设。第四,运用模型计算出中国和“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在10大类产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计算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在制造业产品部门无论是在比较优势方面,还是竞争优势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优势巨大,制造业竞争水平的提升才是推动中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源动力;中国制造业部门内部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成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新的领军部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优缺表现明显,优势产业部门大都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制成品部门发展较为滞后;西亚、南亚等地区产业转型趋向较为明显,独联体等地区产业转型停滞不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第五,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合作六大重点区域建设,即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梳理产业对接规划,找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利益交汇点,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全局性;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前提基础,而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较为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纽带;三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性较强,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四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将有效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图文】:

产业生命周期


图 3.1 产业生命周期图第五,产业集群理论,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是在总结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得到的。他从价值链、经济效率、组织变革等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审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波特通过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做出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形成竞争性的环境和优势。他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竞争,而产业的发展的往往都形成于有竞争力的集群。这些集群包括一连串的上、中、下游产品部门及其他企业或者是机构,这些产品部门、企业或者是机构对于产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产业集群通常会延伸到下游的领域,也会延伸到互补品的产业上。波特研究发现,一国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产业,往往其产品部门在地理上呈现出产业集中的趋势。产业集群理论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3.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3.3.1 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主要观点

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生产要素


为了更好的对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解释,钻石模型应运而生。在该模型中,包括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以及竞争对手等四大关键要素,同时还涵盖了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这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是波特“钻石模型”的主体,六种要素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的竞争模式,,企业竞争的基本环境就是由上述要素所组成的。钻石模型如图 3.2 所示。(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部门生产方面的表现,根据波特的研究,可具体分为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与基础建设等方面上述的生产要素有些是自然就存在的,有些则需要开发与培养,波特认为后者在产品部门发展中更为重要,这也是其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来源。生产要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大部分。其中天然资源、地位位置、劳动力情况、甚至是气候都属于初级生产要素,高级则包括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现代化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拥有创造生产要素的机制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更为重要,拥有更多高级别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是获得强大而持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以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基于竞争优势指数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2年15期

2 张海翔;田东林;;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07期

3 余少谦;;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31期

4 苏国贤;李玉萍;;山西省蔬菜产品优势指数测定与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5 刘琰琰;潘学标;;中国棉花生产优势省域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6 张雨薇;崔新宇;潘仲尼;李玉萍;;临汾市苹果产业比较优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年07期

7 秦泰辰;玉米性状优势指数和相关程度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05期

8 李晔;申广荣;;上海市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年01期

9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2005-2010的比较优势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10 潘力;;吉林省玉米生产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亚楠;张宗利;李非凡;杨慧;袁新华;;我国罗非鱼主产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张英;;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模型及新疆地区的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潘学标;刘琰琰;;中国棉花优势区分析及遥感估产分区[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马莉;品牌与产品性价比的合力[N];中国纺织报;2009年

2 彭代武 戴化勇 李亚林;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东麒;“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滔;巴彦淖尔市主要经济作物比较优势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2 黄晓春;安徽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祁国宾;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优势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武同华;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6 陈燕;第六师果蔬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郭倩;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文晓;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徐世艳;吉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侯媛媛;甘肃省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0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10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