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22:54
【摘要】: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当前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最低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我国扶贫工作要攻克的最后堡垒。然而,由于深度贫困地区根深蒂固的落后面貌,数据调查困难等等困难,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等鲜有对其有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深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与精准脱贫对策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特性,构建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期待能为后来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份参考。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力,经济聚集能力这三者息息相关,同时这三者的总和也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建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维度:加大异地搬迁力度,提高土地利用面积等;(2)基于社会发展力的维度: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惠农政策的倾斜等;(3)基于经济聚集力的维度: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文】:
12同影响,为了更全面地对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的旋转方差贡献率占比作权重,然后用 Z1表示深度贫困地区和 14 个特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由主成分的权重来确定公式 5.2,最后计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和排序如图 4.1 所示。Z1=0.553Y1+0.447Y2(公式 5.2)表 4.7 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因子 方差贡献率(%) 权重(%)1 39.141 55.2652 31.683 44.735总计 70.824 100
境承载力综合得分,,由主成分的权重来确定公式 5.4,最后计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和排序如图 4.2 所示。Z2=0.362Y3+0.334Y4+0.304Y5 .....(公式 5.4)表 4.11 3 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因子 方差贡献率(%) 权重(%)1 27.983 36.2172 25.813 33.4093 23.468 30.374总计 77.264 100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22806
【图文】:
12同影响,为了更全面地对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的旋转方差贡献率占比作权重,然后用 Z1表示深度贫困地区和 14 个特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由主成分的权重来确定公式 5.2,最后计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和排序如图 4.1 所示。Z1=0.553Y1+0.447Y2(公式 5.2)表 4.7 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因子 方差贡献率(%) 权重(%)1 39.141 55.2652 31.683 44.735总计 70.824 100
境承载力综合得分,,由主成分的权重来确定公式 5.4,最后计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和排序如图 4.2 所示。Z2=0.362Y3+0.334Y4+0.304Y5 .....(公式 5.4)表 4.11 3 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因子 方差贡献率(%) 权重(%)1 27.983 36.2172 25.813 33.4093 23.468 30.374总计 77.264 100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胜利;;四川藏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发展;2015年06期
2 周斌;;依法推进新疆南疆农村惠民政策贯彻落实[J];实事求是;2015年04期
3 李翔;李学军;;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测度及实证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4年04期
4 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5 陈作成;龚新蜀;;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测度与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3年02期
6 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7 王鉴;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构想[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林毅夫;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34期
本文编号:2622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2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