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授权数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图文】:
葱虏钜焯氐悖嚆鄝娼沂静煌辔叨却葱虏?异的影响因素,分析长江经济带创新活动区域特点与规律,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创新特点,制定城市群及区域创新发展的精确创新政策,实现以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依据。1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1.1研究范围为研究长江经济带在城市群级、省级和市级多尺度创新差异,本文研究区域范围是长江经济带中的3个主要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盛浙江盛湖北盛湖南盛江西盛四川盛重庆市8个省级单元的60个城市[15](图1)。1.2数据来源本文测度区域创新差异的主要指标是:专利授权数,,数据来源于中国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确保研究的时效性,依次检索了2005~2014年研究所涉及的60个城市专利授权数。各个省的专利授权数源自各省内城市专利授权数之和。城市群的专利授权数源自于城市群内各省专利授权数之和。为保证收集资料的全面和准确性,创新能力指标均取自2012年各省市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2012年城市统计公报和相关政府网站搜索获龋省级和群级尺度的数据均由所属范围的城市数据计算得到。1.3研究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采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等计量方法。标准差指数即绝对差异,用于测度2005~2014年的不同区域尺度的专利授权数差异的变化趋势与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尺度以及对同尺度的不同区域进行比较,以反映出不同区域存在怎样的创新差异。变差系数即相对差异,反映2005~2014年的不同区域尺度的专利授权数绝对差异与专利授权平均数的比,可以体现出10a间区域专利授权数差异与专利授权总数的变化幅度。通过对三大区域尺度总体相对差异的研究
)NN>n式中:G是区位基尼系数;n代表区域总数;代表变数Xi的均值;G的值在0~1之间。当每个区域的创新活动完全在区位上均匀的分布时,G的值为0,当每个区域的创新活动完全在区位上集聚时,G的值为1,系数越高,表明集聚值越大,即创新活动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程度越高。CRn为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的创新集中度;Xi为表示第i个区域的创新产出(专利授权数)n为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区域;N为区域总数。2区域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2.1区域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框架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差异主要分为3个地域尺度进行分析(图2),包括城市群尺度、省级尺度、市级尺度。在城市群级尺度上,用标准差指数和变差系数分别测算出2005~2014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创新水平的总体差异;再用区位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测算出整个长江经济带宏观尺度上的创新集聚与集中情况。在省级尺度上,按照上述方法先测度三大城市群8省市的创新总体差异,再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省份创新的差异,分析出创新集聚的主要省份,找出长江经济带中观尺度的创新集聚与集中的区域。在市级尺度上,按照上述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60个主要城市的创新差异,找出创新集聚与集中的城市。2.2三大城市群创新总体差异城市群尺度上的绝对差异(Sd)持续高速增长和相对差异(Cv)稳定缓慢增长(图3),说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创新差异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创新活动趋于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集聚。从集中度(CR1)指数的变化来看,长三角专利授权数从2005年的60%到2014年的68%,并且这种比重近十年来呈现稳定持续上涨的趋势,集中度(CR1)指数和区位基尼系数(G)变化趋势一致(图3),反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较强的创新集聚效应。2.3省级尺度创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2 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3 张明修;;壮大“长江经济带” 促进湖北振兴崛起[J];世纪行;2005年04期
4 杨洁;张霄飞;;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富有活力的长江经济带[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5 王茂林;;聚焦长江经济带[J];中国报道;2006年11期
6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把赤壁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J];政策;2010年02期
8 阿达;;重庆:长江的崛起之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Z3期
9 戴雄武;蔡述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密集产业区的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柯有美;;长江经济带的建“带”之管窥[J];理论月刊;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7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杨洁;;21世纪长江经济带前景展望[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10 王茂林;;把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阶段——在2006中国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梅云雄;加快沿江开发 打造长江经济带[N];三峡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杨明杏;我省将完善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N];湖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吴芳兰;“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再掀高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朱旭东 徐旭忠 田建军;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身龙尾”有待协调舞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记者 吴生锋;共同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N];扬州日报;2012年
6 首席记者 沈念;舞活湖南长江经济带“龙头”[N];岳阳日报;2013年
7 记者 黄俊华 张磊 张爱虎;专家在汉纵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8 杨洁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创新驱动美丽长江经济带[N];人民长江报;2013年
9 记者 黄俊华 张进;推动壮腰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孙春芳;长江经济带陆路大通道形成在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志达;“长江经济带”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域性传递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3 汪静;长江经济带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胡兵;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任以胜;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6 陈国斌;云南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于文静;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度的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尧;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9 吴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差异分析[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10 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0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5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