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川渝两地产业结构演进及区域分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03:55
【摘要】: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与酝酿,世界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升级。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不断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稳定经济增长以及抢占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战略前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及着力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于此,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桥头堡的川渝两地,牢牢抓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机以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致力于实现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集群发展,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产业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文献,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中,本文以川渝两地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作为切入点,探究川渝两地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同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川渝两地三次产业结构的效益展开分析评价。在产业分工的研究中,本文进行了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分析、产业分工水平的测度分析以及地方专业化行业选择的实证分析,相关研究结论表明: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由“三次产业-工业门类-工业细分行业-工业产品”层层降低;川渝两地产业分工水平总体呈现出提升趋势,产业集群发展是该地区深化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川渝两地地方工业专业化行业可划分为优势集中型地方专业化行业、潜力型地方专业化行业、特色型地方专业化行业及一般性地方专业化行业。在新时期川渝两地产业分工的趋势研究中,本文认为川渝两地的产业分工存在着集中于工业领域、产业集聚和产业多元化交相辉映、主导产业引领带动的新特点,进而提出新时期川渝两地产业分工的新趋势是跨行政区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多元工业化集群。多元化、集聚化是川渝两地产业分工的突出特点,因此本文提出川渝两地现阶段及未来可在汽车摩托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天然气化工产业、医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五个方面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了加强川渝两地产业分工的四点政策建议: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创建区域名牌产品,加强区域产业集聚以及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图文】:

川渝,相似系数,平均水平,层面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将三次产业层面、工业门类层面、工业细分行业层面以及工业产品层面的结构相似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更加清晰的说明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问题。图 4.1 反川渝两地各大产业层面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水平,由图可知除工业细分层面的电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于三次产业层面的结构相似系数之川渝两地的结构相似系数大致依次沿着三次产业层面、工业层面、工业细分层面(主制造业层面)及工业产品层面层层递减,说明随着产业及产品的细分,川渝两地产构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两地产业分工的关联性随之增强,产业合作的空间亦随之增

专业化系数,川渝,时间变化


图 4.2 川渝两地 1999-2015 年 Krugman 专业化系数图 4.2 反映了川渝两地 1999-2015 年的 Krugman 专业化系数,从该系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上看,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动特征:2004 年之前川渝两地的 Krugman 专业化系数缓慢上升,这主要归结为重庆直辖初期,两地政府出于对各自地方利益的考虑,竞争大于合作;2004-2007 年川渝两地的 Krugman 专业化系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两地分工协作得到增强,这主要归因于 2004 年两地政府签署了川渝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川渝两地一体化的进程,此时合作要大于竞争;2007 之后,川渝两地的 Krugman 专业化系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两地分工合作的步伐显著放缓, 这主要受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国际及国内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的大背景之下,川渝两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遭受明显阻滞,由此造成了川渝两地分工协作水平自 200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15 年川渝两地的 Krugman 专业化系数为 0.64,虽显著低于 2007年的最高水平 0.74,但与 2011-2014 年的低位徘徊趋势相比,则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迹象,这表明川渝两地的分工协作水平将迎来新一轮的复苏增长态势,这一态势的出现可归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淑浩;;山东省区域经济板块合理分工研究[J];城市地理;2017年06期

2 孙鹤;高亮;;种植业区域分工的原因、效率与证据研究——以云南省种植业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黄明丽;彭小燕;;五常法在科室区域分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26期

4 张唯实;;区域分工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J];发展;2006年12期

5 张哲;江苏农产品在区域分工中的定位[J];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02期

6 张哲,张蕾;论农业区域分工的可持续发展——由农业区域分工背离比较优势现象引发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1期

7 洪世键,黄良浩;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09期

8 张可云;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J];理论研究;2000年05期

9 陈淮;;我国区域分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走向[J];中国经济问题;1997年04期

10 程程;;“引进”与“输出”小议[J];国际经济合作;198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元勇;;关于我市赶超式发展区域分工问题浅析[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小燕;;京津都市区汽车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杨虹;;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及对策分析——从区域分工的视角[A];加强公共政策协调,促进泛珠合作发展——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第十届)论文汇编[C];2012年

4 郑吉昌;余克艰;姜红;;区域分工的效率与成本——浙江区域性特色经济优劣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5 孙玉娟;李强;王金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产业梯度的区域分工与优化河北产业结构[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张莲莲;;山西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对策建议[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丁任重;李标;;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变迁[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季书涵;朱英明;陈瑛;;企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策略选择研究[A];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暨《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唐燕;;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皓;;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A];西部发展评论(2014)[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家伟;鞍山鞍钢合作共建六大产业园区[N];辽宁日报;2017年

2 记者 黄景莲;要谋大局想大事盯住事加强“七网、七业、七新”工作组织实施[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7年

3 周军;鞍山市与鞍钢将合作共建六大产业园区[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4 记者 张伯阳 通讯员 张盼;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会暨高新区投资环境说明会举行[N];渭南日报;2017年

5 市特约社科研究员、泾川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脱首创;平凉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N];平凉日报;2017年

6 张冰馨;哈大高铁: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7 宋宏;融入区域分工体系求发展[N];安徽日报;2004年

8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蔡福顺;立足实际推动区域分工合作[N];贵州日报;2014年

9 记者 宋西林;中国制造业面临区域分工调整[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商报记者 李阳;发力商贸 五大功能区域分工不同[N];重庆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哲;西北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建国;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樊福卓;区域分工:理论、度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徐锐钊;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苗齐;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毛振鹏;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陈颖;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男;川渝两地产业结构演进及区域分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2 郝健;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3 杨凯;基于区域分工重构的浙江对外贸易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张传蓉;中国区域分工结构演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6 欧阳石静;武陵山区分工合作探讨[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陈艳;能源市场化下的东西部区域分工合作[D];江苏大学;2006年

8 戈贞;基于区域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尉盼龙;我国省际价格传导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陈燕芬;港珠区域分工与产业集聚机制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0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90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a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