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碳排放尾效的空间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6 02:57
【摘要】:粗放式要素投入,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也降低了中国经济发展“潜能”。技术与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积累,这就使得以要素为主的发展方式当要素资源投入减少时可能会导致发展速度的降低。碳排放量必定与能源消费量挂钩,节能减排一方面要降低能源使用量,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研发创新和技术进步共同推进能源使用效率变革,降低碳强度。降低碳排放是中国对全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承诺,但是由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都存在有巨大差异,从资源使用型过渡到环境保护型的新型发展方式需要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尾效,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碳排放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模型的推导。本文将碳排放作为一种耗竭性资源纳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平衡路径上产出增长率和社会有效劳动人均产出增长率的求解,推导了由于碳排放约束使得经济增长比没有约束时的减缓程度,即碳排放尾效。研究显示,由于具有碳排放的约束,经济增速会比没有约束情况下降低。当前阶段碳排放红利越多,未来所产生的尾效值越大。碳排放越多会导致平衡路径上的产出增长率减小,说明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也就越大。在可持续增长路径上,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两面性,人力资本增长率与生产过程中的耗竭性资源的绝对投入增长率之比应大于生产过程中耗竭性资源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之比。研究内容二:实证检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尾效与分区域尾效。本文选取的变量为各省产出GDP、资本存量K、碳排放量C、建成区面积T、社会有效劳动人员数R,莫兰指数皆显著大于0,说明产出与投入在空间纬度都存在相似的地理集群,在建模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外部性进行建模。由于碳氧化物是碳排放的主要存在方式,在邻近的地区之间会产生碳转移,其产生的尾效值与相邻地区的资源使用情况也有关联,通过模型的对比,本文选用SDM模型进行解释:1、由于资源的限制各地区GDP的空间依赖性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的空间依赖。2.资本存量对本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邻近个体缺少有效的空间溢出。碳排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都对邻近个体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溢出。3.经济增长由本地区的碳排放约束而引起的增长阻力为0.0102;间接尾效值为0.0217,即受到邻近地区碳排放约束的增长阻力为0.0217。间接效应的结果大于其直接效应,说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有显著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能源消费接近饱和,其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较慢,部分地区出现碳排放减少的现象,而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其低碳发展,需要加以平衡。最后,本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提出以下几点降低碳排放尾效的建议。对于政府而言要注意:1.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降低尾效损害。2.发展区域循环流通经济,加强重点领域合作节能。对于能源市场而言应当:1.完善现代化能源市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2.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优化碳交易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注意:1.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建立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的动态平衡机制。2.进一步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提高社会有效劳动单位生产率。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2;F127
【图文】:
图 1 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国内外关于资源尾效的文献梳理。阐述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土地观(资源客因素论、资源绝对稀缺论、资源相对稀缺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源观(忽视资源、视资源)再到内生经济理论兴起后将资源环境纳入增长模型的发展趋势,然后对国内外于经济增长碳排放尾效的研究进行梳理,给出空间视角下节能减排的研究现状,最后进
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框架
本文编号:2715426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2;F127
【图文】:
图 1 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国内外关于资源尾效的文献梳理。阐述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土地观(资源客因素论、资源绝对稀缺论、资源相对稀缺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源观(忽视资源、视资源)再到内生经济理论兴起后将资源环境纳入增长模型的发展趋势,然后对国内外于经济增长碳排放尾效的研究进行梳理,给出空间视角下节能减排的研究现状,最后进
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框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能源约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年17期
2 吴玉鸣;;中国省域碳排放异质性趋同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基于变参数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08期
3 胡宗义;刘亦文;;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年01期
4 黄茂兴;林寿富;;污染损害、环境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3年12期
5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6 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7 唐建荣;张白羽;;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尾效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01期
8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9 宋帮英;苏方林;;省域碳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2715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1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