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经济联系及优化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8:32
【摘要】: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构建是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其上呈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启赣北地区大部分市县,地位十分重要,是江西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昌九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这个江西省最核心的城市群,研究其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联系等级与差异,对空间可达性的考察则有助于把握城市群间空间结构,从联系强度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对城市群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弄清其内部经济联系状况,将是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理论的一个有力补充,也会从一个全新和更具体化的视角对江西和赣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本文通过计算和分析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各市县之间的中心性等级、空间联系强度以及城市腹地范围等,从点、线、面、时间四个维度考察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城市体系格局正在由“金子塔型”格局向“纺锤体”格局转变,呈现较为明确的趋势。(2)可达性结果显示,随着路网的完善,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增加和城际铁路的通车,区域可达性水平整体改善明显,可达性结构也趋向合理,但县域间可达性改善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经济联系结果显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各市县经济联系量可分为5个等级,高度紧密联系、紧密联系、一般联系、薄弱联系、高度薄弱联系,城市总体受城市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影响显著,城市群一体化尚未形成。(4)以小时圈确定的南昌腹地范围基本满足相关规划的划分范围。(5)基于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协作分工程度不够共同制约了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应积极引导产业空间协同、培育多极核心、深化交通轴线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空间结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TU984.115
【图文】:

分布图,高程,分布图,相对高差


丘陵分布在九江市东部、景德镇市、上饶市、宜春市等县市(图 3-1、3-2)。鄱阳湖地区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其它地区地势较低。本地区海拔-22—27 米,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 400 米,其面积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 86%;海拔 10米以下地区最多,占比 50.5%;其次是 100—200 米地区,占比 20.2%。鄱阳湖城市群环湖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周边地区相对高差较大。相对高差 50以下地区的面积占 42.8,其中相对高差 10 米以下地区占 9.5%,主要分布在永修阳以南的环湖地区和规划区南部部分区县;相对高差 50 米以上地区占 57.2%,主分布在武宁、瑞昌、德安、庐山、星子、彭泽、浮梁、贵溪、修水、靖安、奉新铜鼓、宜丰、万载、上栗、宜春、萍乡、芦溪、莲花、婺源、德兴、上饶、玉山铅山、广丰等县市。鄱阳湖地区地形坡度条件较好,坡度 6°以下地区最多,占规划区总面积的 8%;坡度 6°—15°的地区占 22%,坡度 15°以上地区占 20%。其中坡度 15°以上地区主要分布在修水县、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万载县、芦溪县、宁县、湾里区、德安县、瑞昌县、庐山区、星子县、彭泽县、浮梁县、贵溪市、源县、德兴市、玉山县、上饶县、广丰县和铅山县。[42]

分布图,相对高差,分布图


丘陵分布在九江市东部、景德镇市、上饶市、宜春市等县市(图 3-1、3-2)。鄱阳湖地区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其它地区地势较低。本地区海拔-22—27 米,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 400 米,其面积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 86%;海拔 10米以下地区最多,占比 50.5%;其次是 100—200 米地区,占比 20.2%。鄱阳湖城市群环湖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周边地区相对高差较大。相对高差 50以下地区的面积占 42.8,其中相对高差 10 米以下地区占 9.5%,主要分布在永修阳以南的环湖地区和规划区南部部分区县;相对高差 50 米以上地区占 57.2%,主分布在武宁、瑞昌、德安、庐山、星子、彭泽、浮梁、贵溪、修水、靖安、奉新铜鼓、宜丰、万载、上栗、宜春、萍乡、芦溪、莲花、婺源、德兴、上饶、玉山铅山、广丰等县市。鄱阳湖地区地形坡度条件较好,坡度 6°以下地区最多,占规划区总面积的 8%;坡度 6°—15°的地区占 22%,坡度 15°以上地区占 20%。其中坡度 15°以上地区主要分布在修水县、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万载县、芦溪县、宁县、湾里区、德安县、瑞昌县、庐山区、星子县、彭泽县、浮梁县、贵溪市、源县、德兴市、玉山县、上饶县、广丰县和铅山县。[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朱家俊;;浅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北方音乐;2016年22期

2 王哲芳;贺丽君;张菁;;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设置思路与推进措施研究[J];科技广场;2014年04期

3 闵骞;谭国良;金叶文;;鄱阳湖生态系统主要问题与调控对策[J];中国水利;2009年11期

4 ;鄱阳湖生态经济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钟洁;蔡君;;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2年02期

6 冯长明;李松志;王咏红;;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冯长明;王咏红;李松志;;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英文)[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0年02期

8 张平;;鄱阳湖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黄红英;;如何发挥教师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2011年33期

10 童丰生;张海峰;;职业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发展环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研究[C];2008年

2 熊玉霞;;实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中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思考[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3 欧一智;黄国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分析[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4 方光赋;;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力促宜春经济开发区赶超发展[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5 罗春香;汪南文;彭刚;;浅析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6 徐钦;;关于宜春中心城区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7 吴秋红;;定位生态经济 倡导低碳理念 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建设[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8 潘学武;;务实创新 加速崛起 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征文[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9 邹荣锦;;发展低碳经济 助推社会发展——宜春移动以信息化技术助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10 姚亮;;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路子[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深宝 通讯员 王能力;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推进“三区”建设[N];江西日报;2019年

2 记者 袁东来 沈明杰;加快推进规划建设 带动全市发展升级[N];九江日报;2017年

3 记者 储义;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升级发展[N];九江日报;2017年

4 邹平飞 李坚 本报记者 姜月平;借得东风好扬帆[N];九江日报;2017年

5 市委常委、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党工委第一书记 陈和民;干好任内事 经得任后评[N];九江日报;2017年

6 记者 姜月平;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规划情况昨发布[N];九江日报;2017年

7 长江周刊记者 吴凤思;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起航[N];九江日报;2017年

8 记者 何深宝;九江建设鄱阳湖生态科技城[N];江西日报;2017年

9 记者 袁东来 沈明杰;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区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N];九江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胡蕊蕊;坚定信心 狠抓关键 担当实干 加力奋进[N];九江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类f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经济联系及优化对策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熊先承;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钟洁;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蒋祯洁;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思远;鄱阳湖生态服务功能评估[D];黑龙江大学;2015年

6 张型东;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南昌大学;2016年

7 徐旺龙;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立法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8 周雍;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周韫力;鄱阳湖生态经济生态效率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10 谢荣国;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中心的路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4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34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