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7-01 10:23
【摘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区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生态屏障区,其发展质量及其特征事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生态安全。近代以来,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关外蛮荒之地迅速成为工业重镇,跻身亚洲前列,但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全球蔓延,东北地区受体制机制和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200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振兴东北”战略,十多年的努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进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但在社会经济逐步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水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流失等问题日益加重。因此,探讨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演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振兴战略取得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模型方法,分析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借助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力差异。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空间差异较大,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哈大沿线和东北东部地区。(2)从影响因素来看,南部地区对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服务业水平、资源消耗量等因子的响应强度相对大于其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2008年时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力较强,2013年则转向南部沿海地区。(3)东北地区今后应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论述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及其研究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论述了目前关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进展,重点界定了区域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三章,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介绍了本文所用数据的来源及其处理方式,从经济基础、经济效益、社会基础、社会服务、环境基础、环境响应等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文中所用到的研究模型方法。第四章,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分析。基于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6年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水平,分析东北振兴以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利用协调发展模型测度分析了三者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第五章: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建议。从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服务业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土地产出水平、资源消耗量、城市集约水平7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经济结构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7;D67
【图文】:

单元,范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七台河市


3.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围与数据来源围日本、韩国、蒙古、朝鲜及俄罗斯等国,位于区开放的窗口;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工基地,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2]。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共计 36 个地级行括 14 个地级单元,分别为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包括 9 个地级单元,分别为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鹤岗市、双、七台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

趋势图,社会,系统综合,变异系数


指标/年份 2003 2008 2013 2016 均值平均值 0.3169 0.3363 0.3378 0.3484 0.3348标准差 0.1136 0.1117 0.1037 0.1020 0.1077变异系数 0.3584 0.3322 0.3069 0.2929 0.3226表 4-2 2003-2016 年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统计值指标/年份 2003 2008 2013 2016 均值平均值 0.5915 0.6111 0.5236 0.5371 0.5658标准差 0.2715 0.2417 0.2219 0.2349 0.2425变异系数 0.4589 0.3955 0.4237 0.4373 0.4288表 4-3 2003-2016 年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统计值指标/年份 2003 2008 2013 2016 均值平均值 0.4219 0.4429 0.4151 0.4268 0.4267标准差 0.1628 0.1508 0.1457 0.1490 0.1521变异系数 0.3858 0.3405 0.3511 0.3491 0.35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J];现代焊接;2012年03期

2 ;东北振兴投资1.6万亿元将拉动工程机械复苏[J];现代焊接;2016年10期

3 ;新一轮东北振兴将投1.6万亿元开展130个重大项目[J];现代焊接;2016年06期

4 ;发改委:明确东北振兴下阶段任务[J];现代焊接;2015年11期

5 李冬;;推进东北振兴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交际;2019年04期

6 ;东北国企:加快改革创新 助力东北振兴[J];国资报告;2018年08期

7 王东辉;;东北振兴的媒体反思[J];电视指南;2017年07期

8 ;东北振兴为何不那么热[J];教书育人;2005年15期

9 本报评论员;;发挥优势 把握东北振兴重点任务[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05期

10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J];紫光阁;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启东;;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A];创新、变革、机遇——2016盘古智库论坛暨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年会论坛实录(宏观经济与金融分册)[C];2016年

2 李炎;;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年

3 黄静怡;高宁;;东北振兴以来县域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7年

4 鞠耀绩;于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东北振兴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闯;;能否依托企业集群实现东北振兴[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屈冬玉;于宜昌;;写在前面的话[A];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支大林;刘贵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施俐;;前言[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十一辑)[C];2010年

9 元利兴;;振兴东北建设进展与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7~2018)[C];2018年

10 ;序言[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范恒山;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N];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

2 记者 黄鹭;两岸携手促发展 吉台合作正当时[N];吉林日报;2016年

3 市政府副市长 杨全胜;深入学习总书记东北振兴讲话精神 推动农业农村工作落到实处[N];绥化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周慧 实习生 但是;如何实现东北振兴?吸引全国人才“再闯关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5 记者 陈婷婷;东北振兴与对口合作馆备受期待[N];吉林日报;2019年

6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副教授 尹鸿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共享东北振兴成果[N];哈尔滨日报;2019年

7 赵淑玲;吉林化工园区对症下药补发展短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8 刘艳;探寻“十三五”规划中的投资秘笈[N];经济观察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曾建中;辽宁经济“自由落体”新城老区同忧[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刘金松 实习记者 冯建岚;东北振兴再出新政 产能输出成为必选项[N];经济观察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孔金平;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王一;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王雪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春艳;基于自然资源约束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崧;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婷鹤;《辽宁日报》关于东北振兴的新闻报道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3 刘金凤;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8年

4 许园;东北振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5 苏晓寒;从东北振兴的财税政策变化看对沈阳JC集团税负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4年

6 魏红立;东北振兴中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王新宇;“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8 汪婷婷;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美含;东北三省对外开放度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10 李萌;东北地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6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36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