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4:47
【摘要】: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是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的核心。作为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依靠传统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粗放生产方式亟需转向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不同行业间企业的知识溢出对于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中部地区制造业行业间技术关联与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从省域整体创新和制造业产业创新等两方面衡量各省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时序特征,借助ArcGIS和OpenGeoda分析中部地区各地级市产业创新水平的空间格局和集聚特征。然后基于改进的Hidalgo研究方法,计算中部地区各地市四位数制造业间技术关联,并以企业竞争强度、企业创新投入、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市场自由化水平和行业内FDI的溢出效应等5个控制变量构建OLS回归模型,以此分析中部地区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时空格局上,我国中部各省及各地市制造业创新水平均逐步提升,城市制造业创新水平具有明显的经济依赖性。从制造业内部占比上,2000、2007和2013年中部地区各省内二位数制造业创新水平相对变化较大,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有升有降,中等技术制造业占比显著上升。从集聚特征上,中部地区城市制造业创新水平从2000和2007年的空间不相关到2013年逐渐趋于空间自相关。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和湖南省的西部以及湖北省的南部。(2)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越来越强。这主要与企业对创新的重视日益提高有关,企业研发机构和人员数的增多有利于行业间/内企业间进行有效联系,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能够显著促进知识溢出。另外,高强度的企业竞争环境和政府支持有助于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高。(3)技术关联对制造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山西省除外,技术关联对其它各省制造业创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效应,且从强到弱依次为: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4)技术水平越高的制造业,其行业间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表明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之间企业的知识溢出强度不同。补贴收入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低技术产业,但对中等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表明政府越来越重视和支持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5)政府应以技术关联为政策制定标准,制定相关政策为区域战略行业招商引资,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有所选择;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新平台来促进企业创新,通过企业家精神来培育龙头创新企业并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3
【图文】:
中西部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因此,中部地区崛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按照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工业化中后期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创新水平对经济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中部地区普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依靠传统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图 1-1 和 1-2 显示,2015 年中部地区各省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省排名依次为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山西省和江西省,其中河南省最低(48.21%);2011~2015 年中部地区有 R&D 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占比低于全国,且差距逐渐拉大,表明中部地区工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中部亟需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努力将中部地区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
来源:2012~2016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图 1-2 2011~2015 年中部地区和全国规模以上有 R&D 活动的工业企业占比1.1.3 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已成为我国创新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展。从其发展类型上看,已从计划型向计划和市场混合作用型转变;从国家创变化来看,已由国家政府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创新主体来看,由高校构为主体变为企业为主体。在计划型的创新系统中,国家政策起主导作用,政创新进行的发起、组织和推广导致企业的自主性较小,进而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促使企业、高校以构获得较大的自主权,进而显著提高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作从专利所属机构分布情况(表 1-1 和 1-2),可以看出:1999~2006 年间企业逐利知识的重要支柱,企业专利占全部专利的 86%;2011~2016 年间,仅从规模
框架景,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总结,发现学者对联与产业创新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网络爬进行匹配,得到中部各地市四位数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各地市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沿用 H算产业间技术关联;进而采用 OLS 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中部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提
本文编号:2744671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3
【图文】:
中西部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因此,中部地区崛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按照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工业化中后期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创新水平对经济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中部地区普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依靠传统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图 1-1 和 1-2 显示,2015 年中部地区各省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省排名依次为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山西省和江西省,其中河南省最低(48.21%);2011~2015 年中部地区有 R&D 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占比低于全国,且差距逐渐拉大,表明中部地区工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中部亟需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努力将中部地区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
来源:2012~2016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图 1-2 2011~2015 年中部地区和全国规模以上有 R&D 活动的工业企业占比1.1.3 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已成为我国创新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展。从其发展类型上看,已从计划型向计划和市场混合作用型转变;从国家创变化来看,已由国家政府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创新主体来看,由高校构为主体变为企业为主体。在计划型的创新系统中,国家政策起主导作用,政创新进行的发起、组织和推广导致企业的自主性较小,进而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促使企业、高校以构获得较大的自主权,进而显著提高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作从专利所属机构分布情况(表 1-1 和 1-2),可以看出:1999~2006 年间企业逐利知识的重要支柱,企业专利占全部专利的 86%;2011~2016 年间,仅从规模
框架景,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总结,发现学者对联与产业创新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网络爬进行匹配,得到中部各地市四位数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各地市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沿用 H算产业间技术关联;进而采用 OLS 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中部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年10期
2 雷权勇;;跨国公司的技术关联与产业聚集效应[J];对外经贸;2014年09期
3 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4 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李广东;;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年04期
5 党兴华;弓志刚;;多维邻近性对跨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的影响——基于中国共同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年10期
6 王雪原;王宏起;;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特性、服务效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5期
7 齐元静;杨宇;金凤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8 孙晓华;周玲玲;;多样化、专业化、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9 孙晓华;柴玲玲;;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10 秦雪征;周建波;尹志锋;;中小型制造企业创新特征分析:基于德阳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慧;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4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4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