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临汾市尧都区城市创新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11:41
【摘要】:城市创新空间是信息时代下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作为临汾市市辖区的尧都区尚且没有较大型城市创新空间布局,本文将临汾市市辖区尧都区划分为铁西片区、铁东片区、河西新区、尧庙片区,城北片区和南部新区六大片区,基于国内外已有关于城市创新空间的相关概述,从智力集聚程度、基础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开发性条件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形模型、Boyce-Clark形状指数及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尧都区适宜建设城市创新空间的潜力区域。最终得出尧都区城市创新空间潜力区域格局,结果如下:(1)铁西片区单核驱动,辅以铁东片区形成创新潜力三角区。该三角区位于整个城区的中部,囊括整个铁西片区和铁东片区西侧,其资金密集,智力场所集聚程度高,各项基础设施优越,使其具有了发展城市创新空间的良好优势,而铁西片区在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中,以16.42分的绝对优势高出其他各个片区的综合得分,形成创新潜力单核,带动整个创新三角区;(2)东南部工业基础区与中部优势互补,形成“L”型创新潜力带。东南部包括铁东片区、南部新区和尧庙片区,多大量工业用地,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为城市创新空间的起步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因而该区便具备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大型城市创新空间的潜力优势,但其基础设施及资金密集状况等一些条件略差,使得该潜力带需与中部优势互补促其建设与发展;(3)自中部偏北向外围边缘片区扩散,形成核心边缘圈层联动潜力区。高人口密度和较低的资本成本在影响城市创新空间的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该圈层内的人口密度自铁西中部偏北向外围边缘片区疏散的环状格局与资本分布自中部向边缘弱化的态势,使得整个圈层内部具有了内外联动发展、建设不同层级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优势;(4)鼓楼南北大街与解放路东西线交汇形成“十字形”潜力轴。尧都区城市空间发展呈现较明显的交通干道指向性特征,尤以鼓楼南北大街和解放路东西线的城市建设趋势明显,加之鼓楼南北大街和解放路位于铁西片区和铁东片区,智力集聚度高,基础条件好,使得这两条道路形成了具有创新潜力的轴线。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结合临汾市尧都区创新基质现状及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对临汾市尧都区城市创新空间的建设发展提出五条对策建议:更新老城区物质空间,发挥好核心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建设不同层级和不同主导类型的城市创新空间,形成创新联动网络;建设以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园区、新兴产业提升区和传统产业改造区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金三角结构;推动以鼓楼南北大街和解放路东西线为轴的创新廊道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优化软环境,引导创新资源整合。以期为未来尧都区城市创新空间的布局选址与临汾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图文】:

尧都区,临汾市,区位,街道


地处华北腹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中部盆地内(图 2-南穿境而过,太岳山屹立在尧都之东,吕梁山守护尧都之西。尧泽县,以西与蒲县、乡宁县、吉县相邻,南北部分别是经济条件,其地理位置优越,南通陕西和四川,北达太原和北京,自古被是临汾市唯一的市辖区,临汾市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和 1316 平方千米,东西相距 65 千米,南北相距 35 千米,建成区016 年低,全区常住人口 97.63 万,城镇化率 69.3%。全区下辖 6 个乡,分别为解放路街道、西街街道、水塔街街道、南街街道、、铁路东街道、车站街街道、汾河街道、滨河街道屯里镇、乔李村镇、金殿镇、吴村镇、土门镇、魏村镇、尧庙镇、段店乡、贺垣乡、枕头乡、河底乡。尧都区境内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岳山屹立在尧都之东,其中山地面积 627 平方千米,丘陵面积 13方千米,平原 417 平方千米。

金三角,尧都区,都市圈,黄河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和中原三大都市圈的交汇点,是黄河金三角和晋是新亚欧大陆桥在中西部地区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 2018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确定的关中平原城市作为其唯一的市辖区,是临汾市发挥其战略地位作用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开发空间(图 2-4)。

城市群,关中平原,临汾市,区位


临汾市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区位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5年12期

2 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李广东;;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年04期

3 黄晓军;黄馨;;20世纪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4 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5 高宜程;申玉铭;邱灵;;山西省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重构[J];地理研究;2013年07期

6 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吴旗韬;;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与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5期

7 郭建科;韩增林;单良;;城市创新空间网络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年08期

8 肖雁飞;廖双红;;基于创意产业区发展的城市空间创新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8期

9 屠启宇;邓智团;;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再设计与空间再组织[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10 赵仁康;许正宁;;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邢兰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曾鹏;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罗罡辉;基于GWR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5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45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1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