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06:0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消费,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但是居民消费率却增长缓慢,尤其是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力不强,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与当前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展开专门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界定了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概念,拓展了其内涵;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归纳它们的发展特征;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测算,定量化比较他们消费力的变化历程和区域差异,并比较城镇不同收入组的居民消费力值,度量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不足;基于西方主流消费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收入(收入水平、收入不确定性)的视角和支出(支出不确定性、消费习惯)的视角出发,在预防性储蓄模型和缓冲存货模型的框架基础上,构建扩展模型,考察这些因素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具体影响,据此分析他们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证检验、图表结合和对比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力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第二,如何界定消费力,如何定量化测算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从而定量计量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不足?第三,各主要因素是如何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并导致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本文可能的创新有:(1)以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为对象的研究很少,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研究更少,尽管这一研究主题有很大难度,但本文仍然尝试着努力在这方面开展工作,试图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2)与以往居民消费不足的研究多数是定性分析不同,本文拓展了居民消费力的内涵,构建了居民消费力的指标体系,找到熵值赋权法确立权重,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测算,对他们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定量比较分析。(3)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视角出发,借鉴主流消费理论中的函数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消费模型,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主要因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从中寻找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本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和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第三章、第四章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消费力进行定量测算,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进行量化比较和判断;第五章、第六章是建立模型和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视角研究相关因素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具体作用,分析造成他们消费力不足的原因;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研究展望。论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概述了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以及创新和不足。文献综述发现,有关居民消费的研究很多,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以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为研究对象的很少,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消费对比角度展开。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拓展。居民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数量,本文将其内涵从原来仅仅关注消费支出水平,明确拓展到消费支出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两个层面。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了介绍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在消费支出方面的表现,本章从消费总水平、消费支出增长率、八项分类消费支出增长、三种分层消费支出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自身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其他收入组居民相比,消费水平低、增长缓慢、质量较差,没有完全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然后,为了分析消费结构方面的情况,本章从八项分类消费结构、三种分层消费结构两方面进行详细地比较分析,通过ELES模型对2015年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八项分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自价格弹性等进行了建模和实证分析,用Eviews 8.0软件做了估计。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放缓;他们的食品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在食、行和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而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对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最敏感。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表明,他们的发展状况不乐观。第四章通过构建居民消费力指标体系,应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定量测算了各省(市、区)和全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值。根据本文对居民消费力内涵的界定,本章采取相应方法得到的居民消费力测算值,是分类消费按客观权重计算得到的加权消费支出水平的计算值,是涵括了消费支出结构信息的加权消费支出,比常用的居民消费支出统计数据能更好更真实地反映出城镇低收入居民对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和消费能力。本章还对参与测算的各省(市、区)进行排序,比较分析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区域差异,绘制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变化曲线;并与城镇其他两个收入组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消费力明显偏弱。综合来看,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既面临着消费力不足的困境,而且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变化倾向。第五章从收入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了他们的收入状况和他们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社会转型、失业危险、收入差距和流动性约束,都给城镇低收入居民带来收入不确定性。借鉴Carroll的缓冲存货模型框架,本章构建了一个包含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居民消费行为模型,并用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和上一章计算出的消费力测算值,实证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决定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关键因素,收入不确定性对他们的消费力也有显著影响;收入增长能显著增强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收入不确定性会削弱他们的消费力。因为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低,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大,直接导致他们消费力不足。本章最后总结了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收入原因在于:收入水平的支配效应和决定性影响,收入不确定的叠加效应和削弱作用。第六章从支出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原有福利保障快速消失,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开支日益增大,而且预期很不稳定,使城镇低收入居民面临很大的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受传统习俗和谨慎保守的消费心理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习惯。本章扩展了经典的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构建起包括消费习惯、支出不确定性等因素在内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它们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和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著影响;消费习惯阻碍了收入增长增强他们消费力的作用,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力有显著的负作用,综合起来,两者都削弱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本章最后总结了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支出原因在于:支出不确定的风险效应和损害效应,消费习惯的固化效应和阻碍效应。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是指他们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它的内涵必须体现在消费支出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两个方面。(2)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发展很快,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绝对发展差距持续扩大。(3)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定量测算后发现,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他们的消费力大致只有城镇中等收入居民的2/3到1/2、高收入居民的1/3到1/4。(4)从收入的视角看,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著影响。收入增长是增强他们消费力的决定性因素;收入不确定性会抑制他们的消费力。(5)从支出的视角看,支出不确定性和消费习惯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著影响,两者都会削弱他们的消费力。(6)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过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影响过大、消费习惯制约作用大等。基于这个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大力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不确定性;树立科学消费观,改变不良消费习惯,促进消费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6.1
【图文】:
坚定地转向依靠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驱动。内需拉动经济略在近几年成绩斐然,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国民经贡献率(即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大幅提升。不到成绩的同时不能忘记,即使是在三五年前,我们还在苦苦寻找中国经长的新动力,原因就在于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从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的比例)变化的历史数据来看(图 居民消费率近四十年来虽然上下有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是非常明显地在,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消费一直处在很低迷的状态。而且与,我国居民消费率也非常的低,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各国中,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 60%、51%、6,而同年我国仅为 38.88%,相差非常明显。从表 1.1可见,2015年全社费率同比大幅提高,但是居民消费率变化不大,依然处在很低的水平。情况是,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对消费的支撑需求越来越渴望;另居民消费率长期徘徊在低位,远低于正常的水平,没有对经济增长做出献。
本文编号:2747054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6.1
【图文】:
坚定地转向依靠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驱动。内需拉动经济略在近几年成绩斐然,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国民经贡献率(即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大幅提升。不到成绩的同时不能忘记,即使是在三五年前,我们还在苦苦寻找中国经长的新动力,原因就在于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从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的比例)变化的历史数据来看(图 居民消费率近四十年来虽然上下有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是非常明显地在,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消费一直处在很低迷的状态。而且与,我国居民消费率也非常的低,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各国中,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 60%、51%、6,而同年我国仅为 38.88%,相差非常明显。从表 1.1可见,2015年全社费率同比大幅提高,但是居民消费率变化不大,依然处在很低的水平。情况是,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对消费的支撑需求越来越渴望;另居民消费率长期徘徊在低位,远低于正常的水平,没有对经济增长做出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天昶;胡冰川;;消费习惯形成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7年02期
2 刘东皇;谢忠秋;李向东;;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年22期
3 刘建平;张翠;;预期收支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转型中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的分析[J];消费经济;2015年05期
4 禹四明;李亚诚;;城镇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J];消费经济;2015年05期
5 俞剑;方福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6 文启湘;李忠飞;;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7 张清华;郭淑芬;;中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年06期
8 张安全;凌晨;;习惯形成下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J];统计研究;2015年02期
9 高帆;;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5年02期
10 黄娅娜;宗庆庆;;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效应[J];经济研究;2014年S1期
本文编号:2747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4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