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理论与实证

发布时间:2020-07-30 08:30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合作已二度兴起。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的新一轮区域及次区域合作潮流,有力地推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并使之成为了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两大时代主题。地缘经济的此番发展势头强劲持续,至今未见稍减;其影响广泛深远,世界多数国家参与或寻求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地缘经济合作;发展绩效显著,已在西欧、北美、东南亚、拉美、非洲的相邻国家或地区间,形成了一些异速发展的经济融合区域与地缘经济板块,并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世界经济地图。其中,最为活跃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北美地缘合作区与中国-东南亚地缘合作区。然而,作为实践经验总结的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受制于理论构建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研究传统、主观目的以及政策导向等各种因素,其局限性日渐凸显,也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及利益诉求。国内的一些地理学者从区域经济系统论出发,提出并初步阐述了“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的概念,开创了地缘经济研究的区域路径。不过,这个解释体系还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其理论基础尚显薄弱,更缺乏严密的实证检验。 文中在汲取既有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发挥其整体性、综合性思维的优长,同时注重与地缘政治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运用相关学科前沿理论及新方法,并将理论抽象与实证检验两相结合,对“地缘经济区”这一研究与实践客体进行审视、充实与拓展;尝试进一步发展了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并以地理学特有的“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范式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展开规范研究,寻求地缘经济系统关联结构演变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时空规律及效应,以建立起地缘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在地缘经济理论框架下,推导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地缘经济关系的新观测技术,即基于“流”的表征与测度技术。将它作为贯通整个研究的另一条副线,结合澜-湄流域为核心的实证区开展定量分析。通过基于理论模型与实测流的结构网络分析与比较,揭示出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规律。 全文包括六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和四章正文: 绪论部分,为论文选题及其缘由。通过概览半个世纪来国内外地缘经济合作的实践轨迹,以及相应的理论进展,介绍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围绕地缘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及目标,阐述了它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及述评。结合地缘经济合作实践的发展进程,以地缘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为线索,从欧美国家创立地缘经济学到国内的学习引进及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发展,以及本研究将要深入探讨的关联结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在厘清国内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评述新世纪来地理学家在该领域的创新成果,归纳了中国地缘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征;紧扣“地缘经济区”这一核心概念及分析单元,运用地理学思维,对研究内容作出了大致规划;根据研究需要,初步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方法体系、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简要介绍了相关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经济地域系统论、区位论、网络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与协作理论等五个基础理论,作为地缘经济系统演化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为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理论研究。首先,在既有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理论成果基础上,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的核心概念出发,阐述了它的属性特征、类型及结构功能。进而,对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演进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地缘经济的形成发展主要受制于三大驱动力,即内源力、外驱力及其耦合动力。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推进,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分明的综合性动力系统,共同推动着地缘经济向网络演化;与之相适应,市场机制、合作机制、自组织机制等三种机制,构成了地缘经济区有效运行的机制体系。介绍了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的表征体系及其变迁,即从地缘经济关联作用的“力学”表征转向“流”表征。借鉴了空间流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流视角下地缘经济系统的网络结构形态及特质。回顾了基于理论模型的空间关联作用的测评方法,对引力模型、空间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可达性分析模型等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地缘经济关系的新观测技术,即基于各种要素实测流的多元统计、综合评价与网络结构分析法。 第四章,为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的实证分析。依据理论研究确定的基本原则,界定了实证区范围,即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核心的地缘区域。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空间关联度,以此作为网络分析的关系数据,拟合并解析了地缘经济关联网络(即预期网络)的结构特征;利用实际测得的地缘经济要素流数据,开展了多元统计分析及综合评价,并以物质输出流作为典型指标,拟合及检验了地缘经济流关联网络(即实测网络)的结构特征。 第五章,为实证区地缘经济关联结构效度检验及趋势演变。首先,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用以检验预期网络与实测网络结构效度的检验模型,并选取中国、泰国和越南三个国家作了典型分析。面板检验证实,实证区实测网络结构不仅是有效度的,也是有偏差的。进一步讨论了地缘经济关联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总体输出功能因素、距离因素、制度因素、合作制度安排的影响等。继而,从节点中心性、核心节点、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多个层面,来比较实测网络与预期网络,对实证区地缘经济关联结构形成了较为客观、全面、准确的认识及价值评判,揭示出实证区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演变的趋势规律。 结论部分,为学术总结与理论思考。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并结合对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概括为六条主要研究结论和三点创新之处。最后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及遗留问题,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14.4
【图文】:

地缘政治学,欧美,轨迹


图 1.1.1 欧美地缘经济理论生长轨迹不过,以此为由简单地将地缘经济理论划归至地缘政治学科之下,难免有失偏颇。整体而言,欧美地缘经济学已经和正在形成有别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及特征[54]:(1)挑战传统地缘政治。冷战结束以后,尽管还存在政治与安全威胁,甚至在国际热点地区频频爆发军事冲突。但是,更多的威胁来自于贫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国际恐怖主义、新能源开发利用、生态失衡、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超越传统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谋求在竞争中可能的共同安全与繁荣。换而言之,地缘经济不仅不排斥对经济共同利益的追求,还在更广阔领域要求切实开展国际对话与合作。而且,在新的地缘经济时代,从争端的起因、实质到对抗的手段,都严格地限于经济范畴。对于处在和平的世界事务中心区域的国家而言,军事威胁与军事结盟的重要性不断衰退,经济的重要性不再受抑制,甚至可能取而代之并成为决定性的支配因素[54-55]。也正是这个原因,以爱德华·卢特沃克为代表的欧美主流学者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上,并不认为二者能够相互作用,而是将地缘经济看成是对地缘政治的发展或补充,且倾向于取代地缘政治而成为国际竞争焦点[56]。

经济地理学,市场分布,图式,区位论


新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三个发展阶段,成为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及基础理论,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尤其是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经济学家廖什先后出版的论著《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33 年)与《经济空间秩序》(1940 年),被视为新古典区位论的标志性成果,他们不仅全面吸收了以杜能与韦伯为首的古典区位论的理论精髓,更是首度采用抽象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个适用性很强且权威性迄今未能撼动的空间组织结构——有着层级性嵌套式正六边形网络,揭示出中心地等级序列和市场区的镶嵌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心地理论,至此开启了将空间区位这一重要经济影响因素推进到定量分析的新阶段。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产业、城市等经济空间的等级体系及其最优区位问题,其研究路径可概括为:运用抽象演绎的逻辑思维,在预设孤立国、理想地表、经济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信息等假定前提下,科学简化并析出了市场、交通、行政、集聚等几个关键区位因子,并将市场区域作为首要研究对象,以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均衡为定量分析手段,辅以几何图式考察经济距离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以廖什为例,他按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研究原则与步骤,勾绘出了一般区域的市场分布图式。如图 2.3.1

区位模式,位势,区位


有必要对需求曲线做出适当调整。处理结果如图2.3.2图 2.3.2 中心地系统及其各级中心地的区位模式图 2.3.2 刻画了经济距离与区位位势之间的相关性:①以 G 为圆心,随着经济距离的增大,其市场需求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区位位势降低。据此可将中心地系统划分为三个圈层,即中心、外围和边缘圈层;②受集聚效应的冲击,需求曲线局部出现变异与抬升,从而提高了各级中心地的区位位势。不过,这个变化并未能完全改观中心地系统区位位势的总体分布格局,即从 G 级中心地到 M 级中心地,其区位位势不断减弱,直至边界趋零的整体态势。对中心地系统的这种认识,还可以从后来的区位论及其他区域发展理论找到大量依据。如艾萨德(W.Isard)提出的区位指向理论,梅西(Massey D)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区位论、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首提的增长极理论、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为代表的核心-边缘理论、巴西经济学家费尔南多·卡多索(Fernando Cardoso)为代表的依附发展论、陆大道发展的点轴理论、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 P)与藤田(M.Fujita)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区域是有着层级性并通过中心、外围及其互动关系建构的二元经济体[142]-[146]。二、理论推演考虑一个存在外部需求的中心地区位模式。前提假设为:某研究区 Q 仅有两个共边界且规模相等的中心地系统 O1与 O2,其市场半径 r;各级中心地的市场需求量是其人口或者区内生产总值的函数,并符合济夫(G.K.Zipf)的位序等级算法与距离衰减规律;从圆心到市场边界,依次分布着 G 级、B 级、K 级、A 级、M 级中心地。第一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李文静;京冀区域经济联系的现状及发展途径[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宋旭琴,向鑫;新时代的消费心理及其对营销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2年07期

4 丁洪建;;基于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城市经济区划分[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5 沈丽珍;罗震东;陈浩;;区域流动空间的关系测度与整合——以湖北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1年12期

6 周骁男;陈才;;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池元吉;李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图们江“成长三角”——关于图们江跨国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2年04期

8 赵新华;;论图们江开发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环境及其整备[J];东北亚论坛;1992年04期

9 鞠国华;BOT融资方式与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开发的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3年01期

10 刘兴华;;从地缘经济合作看近年来的东盟对外贸易[J];当代财经;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超;流空间形成与发展的信息导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5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75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