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支出预期、缓冲储备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09:45
【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并在庞大的基数基础上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2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我国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等内在变化,都使得我国经济进入增速逐年下降的“新常态”。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党和政府在新常态下重点关注的领域。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量中最终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路下滑。很显然,这与经济体制转轨后的收入分配、税收、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各项改革密切相关。即随着制度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急剧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从而储蓄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为鼓励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开始连续七次降息,并于1999年起开征利息税。尽管如此,庞大的银行存款也并没有被“挤出来”用于消费。围绕如何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议题,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心和研究的领域。与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和成熟的市场体制不同,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不确定性、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调控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增强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启而不动的根源所在。最终消费中70%以上来自于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中的70%以上为城镇居民消费;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内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基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视角对经典消费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将随机游走模型、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以及缓冲储备假说等考虑收入不确定性的消费理论界定为客观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与之相对应,将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行为消费理论界定为主观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理论。随后通过对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体制转轨进程中的实际国情的分析,思考和总结了经典消费理论对我国居民消费实践的适用性及需要拓展的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从宏观数据入手,量化分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的现状;第二,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CFPS微观数据为基础,详细解读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医疗负担情况及其对居民家庭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并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对比;第三,基于CFPS微观数据,首先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和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估计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然后在缓冲储备模型框架内,分别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医疗支出预期下我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第四,将以上结果运用行为消费理论中的心理核算账户概念予以解释。通过以上“宏观-微观-心理”三位一体的经验分析框架,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最终消费增长幅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在0上下波动,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的趋势总体上相反,前者波动下降且波动幅度较小,后者波动上升但波动幅度较大;最终消费率及居民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香港、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远低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第二,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显著的逐年递减趋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和衣着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以及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三,CFPS微观数据显示,在2010-2014年期间,城镇居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宏观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分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医疗支出虽然在绝对数上最大,但医疗负担相对来说却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最大,下降幅度也最小,西部地区的医疗负担及下降幅度居中。这表明医疗负担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全民医保政策受益较大的是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居民,而广大中西部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状况依然很严峻。第四,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在医疗负担增加时,会选择降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的持有以缓解医疗支出带来的冲击;相反,当医疗负担下降时,居民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一类资产以防不测;西部地区的储蓄或消费水平,受医疗负担的影响最为显著,是我国医改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第五,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对资产-工资比的影响均远大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越是不发达地区,积累意愿越强;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其积累意愿加强,消费能力下降。受教育程度越高,积累意愿越弱,消费意愿越强。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越是中低收入群体,其积累意愿对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发敏感。第六,无论是从财富存储的角度,还是从消费的角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均设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被贴上了不同的功能标签。城镇居民对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时,会使得金字塔型的资产组合中,安全保障型性资产所处的“底部”增厚。这部分资产首先被安排在当前可支配收入账户和当前资产账户中,由于未来账户在不确定预期下会“缩水”,消费者会为了维持各账户之间的平衡,会将可支配收入以及当前资产账户的部分财富转移至未来账户以填补空缺。而理论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当前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大于基于当前资产账户以及未来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在不确定性预期下,将资产由当前可支配收入账户转移至资产账户以及未来账户,必然意味着总体上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基于以上基本结论,本文从降低城镇居民医疗支出不确定性、稳定收入预期以及加大教育投资等其他宏观政策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12.45;F126.1
【图文】:
透过庞大的经济总量表象,各种结构上的“错配”是新常态下要啃的硬骨头,总需求逡逑结构包括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与进出口所谓“三驾马车”之间的协调性。改革开放逡逑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见图1.1):邋1983年最高,为66.邋8%,随后一路逡逑下滑至1993年的57.9%。随着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逡逑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居民积压己久的消费意愿得到显著的释放,最终消费率开始上升,至逡逑2000年上升至63.3<)L然而,受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医疗、住逡逑房、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变革的影响,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迅速增加,从而导致最终消逡逑费率从2001年开始,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的48.邋45%。从2011年开始,逡逑受各种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消费率开始逐步反弹,到2016年达到53.邋62%。逡逑与此同时,投资率总体上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投资驱动烙印明显。投资率由1979逡逑年的38.邋9%攀升至2011年的48%
验结论置于行为经济学框架内,运用心理核算账户的概念予以解释。逡逑1.2.2研究框架及内容逡逑依据上述研究研宄思路,绘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2:逡逑(绪论)逡逑1邋r逡逑^居民消费理论及经验研宄述评)逡逑;邋/逡逑T逦—邋 ̄^逡逑逦宏观数据发现问题逦、逡逑|逦N逦逦邋|逡逑!逦,逦I+逦/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逡逑卒及@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典型事实分析卜一_向、边际消费倾向及消丨,逡逑!邋V邋ii:.邋’逦J逦逦逦t-——一’费结构邋^逦\逡逑|逦I逦I,逦逦逦;逦|逡逑!邋pi镇櫖昆医疗支出I逦基手离散被解屏变^逦!逡逑负担、资产选择及逦量模型的不确定的逡逑;逦_邋?逦—逦L逦测度逦,逡逑!逦I逦1逦:逡逑!逦医疗支出负担对我国城镇居民_____淫、如卞忽捣刑,医疗支出预期不确定背景下城'逡逑1逦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1邋^镇居民的缓冲储备行为研究逡逑I邋m<邋.邋<邋<1逦:w邋jf逦<逦■邋?逦??逦逦逦逦邋i逡逑'??—邋一邋邋邋邋邋一邋一邋一邋二■一1.一'.二"…二1一..二邋一.一邋_邋一邋—邋—邋—邋一邋_邋一邋—邋_邋一邋一邋.一邋.一邋一邋_邋一邋一邋一邋.邋_邋_邋一邋一邋/逡逑心理核算账户解释逦心理核算】账户解释逡逑,?—?二.二逦1邋—_
其贡献率高达86.5%,随后逐年降低,至2017逡逑年降至后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32.邋1%。从图3.3中可以看出,GDP增速与资本形成总额逡逑对GDP的拉动波动趋势高度一致,且在2000年之前的大部分年度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逡逑的拉动基本都小于最终消费以及居民消费对⑶P的拉动,但在2000年以后,投资与消费逡逑对GDP的拉动出现“翻转”,投资对GDP拉动作用明显高于最终消费。逡逑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政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外生于经济系统,真正逡逑能够反映民众生活水平高低的指示性指标是居民消费水平。由图3.邋2及图3.邋3也可以看出,逡逑无论是对GDP的贡献率还是拉动,最终消费与居民消费的走势都基本一致,且在时间上具逡逑有恒定不变的差距,进入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和拉动远远低于投资,投逡逑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明显
本文编号:2795160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12.45;F126.1
【图文】:
透过庞大的经济总量表象,各种结构上的“错配”是新常态下要啃的硬骨头,总需求逡逑结构包括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与进出口所谓“三驾马车”之间的协调性。改革开放逡逑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见图1.1):邋1983年最高,为66.邋8%,随后一路逡逑下滑至1993年的57.9%。随着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逡逑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居民积压己久的消费意愿得到显著的释放,最终消费率开始上升,至逡逑2000年上升至63.3<)L然而,受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医疗、住逡逑房、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变革的影响,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迅速增加,从而导致最终消逡逑费率从2001年开始,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的48.邋45%。从2011年开始,逡逑受各种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消费率开始逐步反弹,到2016年达到53.邋62%。逡逑与此同时,投资率总体上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投资驱动烙印明显。投资率由1979逡逑年的38.邋9%攀升至2011年的48%
验结论置于行为经济学框架内,运用心理核算账户的概念予以解释。逡逑1.2.2研究框架及内容逡逑依据上述研究研宄思路,绘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2:逡逑(绪论)逡逑1邋r逡逑^居民消费理论及经验研宄述评)逡逑;邋/逡逑T逦—邋 ̄^逡逑逦宏观数据发现问题逦、逡逑|逦N逦逦邋|逡逑!逦,逦I+逦/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逡逑卒及@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典型事实分析卜一_向、边际消费倾向及消丨,逡逑!邋V邋ii:.邋’逦J逦逦逦t-——一’费结构邋^逦\逡逑|逦I逦I,逦逦逦;逦|逡逑!邋pi镇櫖昆医疗支出I逦基手离散被解屏变^逦!逡逑负担、资产选择及逦量模型的不确定的逡逑;逦_邋?逦—逦L逦测度逦,逡逑!逦I逦1逦:逡逑!逦医疗支出负担对我国城镇居民_____淫、如卞忽捣刑,医疗支出预期不确定背景下城'逡逑1逦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1邋^镇居民的缓冲储备行为研究逡逑I邋m<邋.邋<邋<1逦:w邋jf逦<逦■邋?逦??逦逦逦逦邋i逡逑'??—邋一邋邋邋邋邋一邋一邋一邋二■一1.一'.二"…二1一..二邋一.一邋_邋一邋—邋—邋—邋一邋_邋一邋—邋_邋一邋一邋.一邋.一邋一邋_邋一邋一邋一邋.邋_邋_邋一邋一邋/逡逑心理核算账户解释逦心理核算】账户解释逡逑,?—?二.二逦1邋—_
其贡献率高达86.5%,随后逐年降低,至2017逡逑年降至后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32.邋1%。从图3.3中可以看出,GDP增速与资本形成总额逡逑对GDP的拉动波动趋势高度一致,且在2000年之前的大部分年度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逡逑的拉动基本都小于最终消费以及居民消费对⑶P的拉动,但在2000年以后,投资与消费逡逑对GDP的拉动出现“翻转”,投资对GDP拉动作用明显高于最终消费。逡逑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政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外生于经济系统,真正逡逑能够反映民众生活水平高低的指示性指标是居民消费水平。由图3.邋2及图3.邋3也可以看出,逡逑无论是对GDP的贡献率还是拉动,最终消费与居民消费的走势都基本一致,且在时间上具逡逑有恒定不变的差距,进入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和拉动远远低于投资,投逡逑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明显
本文编号:2795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9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