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需要创新的驱动。21世纪经济向着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崛起,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创新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城市聚集了国家创新资源中的主要部分,创新活动主要活跃在各个城市中。目前中国共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可以贡献6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80%多的税收,占有了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资源。城市综合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而创新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综合能力。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提是要拥有一大批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进,同时城市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城市创新建设能够推动城市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创新是城市实现发展的核心要求。不同城市在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基础和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各有不同,导致不同城市不但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差异明显,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出效应也存在很大区域差异。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城市分布稀疏,规模不大,很多城市依旧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等问题,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西部城市距离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西部城市创新水平与东部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虽然加大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西部城市创新的发展,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投入型创新发展路线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在与西部城市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创新投入下生产尽可能多的创新成果以发展城市创新,即如何提高创新效率成为更加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基于西部地区城市的特点和创新发展基础,选择西部典型城市为例研究西部城市的创新效率并探索如何提升创新效率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城市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和西部城市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现有文献在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创新效率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均有不足,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基于研究内容界定了创新概念,介绍了研究所涉及的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和效率理论,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上的铺垫;对西部典型城市创新系统从系统要素、创新环境、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将西部典型城市和东部典型城市创新系统从指标数据上进行了对比,指出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无论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还是创新环境方面,都落后于东、中部典型城市,受制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条件限制,如何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创新投入下生产尽可能多的创新成果,发展城市创新,如何提高创新效率成为更加应该关注的问题。(3)从创新价值链的角度将城市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为了能够同时兼顾分阶段效率测算和有效区分前沿面单元效率两种功能,结合网络DEA和超效率DEA方法构建了关联两阶段超效率DEA模型(TSS-DEA),对2011-2015年间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效率测算结果显示,5年间西部典型城市整体上创新综合效率和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有了较大提升,而经济转化阶段效率值出现下降情况,这是导致创新综合效率下降或者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西部典型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距明显,城市内部两阶段效率发展也不均衡;通过阶段性效率二维矩阵可以将城市分为高研发高转化、低研发高转化、高研发低转化、低研发地转化四种类型。(4)对已有研究提出的创新影响因素归纳整理,参考已有结论梳理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之后根据第三章效率计算结果和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15个影响因素并划分为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三类;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法(PLS-SEM)构建了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路径模型,分析了影响机理。路径模型结果显示,创新主体的特征因素和主体之间的交流联系是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创新环境通过创新主体特征因素和创新交流因素对创新效率有间接影响作用;技术研发效率受到创新主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大,经济转化效率受到创新交流因素影响较大。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因素发展不同是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主要原因。(5)结合影响因素分析,从系统角度构建了西部典型城市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三方面的关键因素构建路径方案,仿真不同路径下城市创新活动的发展情况,预测了不同路径下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值变动量。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三方面的关键因子构建的不同路径,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城市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值,研究结论可以为路径的制定提供参考。(6)基于样本的Q型聚类分析将西部典型城市分为了五类,从创新效率、创新环境因素、创新主体特征因素、创新交流因素四方面对五类城市发展特征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结合前文研究结论和城市特点,分别提出了各类城市在提升创新效率方面的路径建议。呼和浩特、银川、包头、乌鲁木齐要提高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视知识创新,抢占创新制高点;推进开放创新,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成都、贵阳、昆明、兰州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视高校与研究机构建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实施绿色发展创新。南宁、西宁、遵义、宝鸡要发挥地方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庆要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强研究机构建设,强化研究机构创新源头作用。西安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有以下几点:(1)结合网络DEA和超效率DEA两种模型构建了新型关联两阶段超效率DEA模型(TSS-DEA),应用此方法对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既能充分考虑创新活动过程进行分阶段效率测算,又能有效区分位于前沿面的城市效率大小。(2)利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构建了影响路径模型,分析了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西部典型城市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创效效率关键影响因素变动下的不同路径仿真分析,预测了不同路径下的创新效应。(3)基于效率和影响因素差别将西部典型城市分为5类,结合研究结论和西部典型城市分类特点,对各类城市提出了不同提升创新效率的路径建议。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124.3
【部分图文】: Estimated Model 0.185 5.212 3.643 2.618 1,938.414.2.4 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运行得到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路径图4.4。图 4.4 创新效率影响路径模型图Fig. 4.4 Innovation efficiency affects path model diagram(1)根据路径分析图可知,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两方面的因素是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创新环境通过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对创新效率有间接影响作用。(2)创新环境对创新主体特征和创新交流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67和0.520,假设H1和H2得到支持。从创新环境测量指标中可知创新环境中主要包含教育人才方面、经济方面、城市建设和文化方面的城市环境,这些方面的提升对于创新交流和创新主体组织建设有正向影响。(3)创新主体特征对技术研发效率的路径系数为0.219,假设H3创新主体特征对于技术研发效率有直接正相关影响得到验证。而对经济转化效率的路径系数为-0.278,与假设H4相悖。从指标上看,反映创新主体特征5指标中仅有一个反映企业创新机构建设情况
StgeCluster 1 Cluster 2 Cluster 1 Cluster 21 1 13 .801 0 0 62 5 6 1.038 0 0 83 3 10 1.175 0 0 74 7 12 1.245 0 0 75 8 11 1.528 0 0 96 1 2 1.535 1 0 97 3 7 1.859 3 4 118 5 14 2.381 2 0 109 1 8 2.534 6 5 1110 4 5 2.539 0 8 1211 1 3 2.848 9 7 1212 1 4 3.239 11 10 1313 1 9 5.127 12 0 0
图 6.2 Q型聚类分析聚类树Fig. 6.2 Dendrogram of Q一type cluster analysis for cities根据聚类过程和结果,14个城市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是呼和浩特、银川、包头和乌鲁木齐市,呼和浩特和银川首先合并一类,随后和包头继续合并,最后合并乌鲁木齐市成为第一类城市。此类城市业基础较好,具有突出的地区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对资源产业赖性过高,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简单粗放,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发展明显落后于他同水平经济阶段的地区。城市创新在第一阶段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识创造动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压力,调整产业机构,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和换代是这类城市创新重点。第二类包含成都、贵阳、昆明、兰州四个城市,在第一回合中成都和贵阳昆明和兰州分别合并为一类,之后两类最终合并成为第二类城市。这四个城市西部城市中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创新环境较好的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创新资和相对发达的产业体系。但是城市创新虽然开始以企业为主体,但企业的技术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需要采取措施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实施绿色创新行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鸿;郝添磊;汪玉磊;;基于创新链视角的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2 王俊松;颜燕;胡曙虹;;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7年01期
3 吴美琴;肖慧;樊晓宏;李常洪;;区域绿色创新三阶段效率研究——基于NSBM模型的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李盛竹;马建龙;;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基于2006—2014年度中国相关数据的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13期
5 李楠;龚惠玲;张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12期
6 李涛;孙研;;我国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7 张铁山;肖皓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10期
8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6年01期
9 张杨;汤凌冰;金培振;;金砖国家创新能力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年06期
10 余泳;陈龙;王筱;;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测度与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琼洁;倪鹏飞;杨旭;;东北亚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探讨——基于结构化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帅;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付淳宇;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项国明;东北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2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2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