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历史沿革与“十四五”时期优化策略
【部分图文】: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生产力布局的相关实践,总体上经历了均衡—分散—集中—协调4次重大调整阶段,从而对我国区域开发格局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表1和图1)。改革开放以前的均衡发展和分散发展阶段,是通过大型工业企业布局直接决定生产力布局,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集中发展和协调发展阶段,则是通过区域政策引导生产力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2.1 均衡发展阶段
从我国生产力布局4次转变来看,生产力布局是服务于各时期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着眼于15—20年左右的中长期部署安排,市场机制作用下的适度空间集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生产力布局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省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趋同,尤其是21世纪以来,区域不平衡大幅降低。尽管GDP增长率与区域间不平衡性之间关系较为复杂,但总体上呈现负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增长率与泰尔指数、基尼系数(1)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DP增长率大约在13%—18%时,省际差距扩大;GDP增长率在其他区间时,区域不平衡性降低或维持不变(图2)。3 我国生产力布局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
(4)东部沿海地区没有有效发挥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二传手”作用。尽管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将从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但是已有的研究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17-19],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意愿较低[20]。2000年、2007年和2016年我国主要省份制造业发展情况对比结果表明,尽管中西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已经大幅提升,甚至超过东部一些省份,但是产值规模来看,并没有明显转移的趋势(图3)。传统认为可以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步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随着交通可达性的提升,支撑了我国内部区域间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优势。例如,浙江省和广东省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产值已经明显低于中西部一些省份。加之,较好的区位、制度环境等,东部沿海地区综合要素成本并没有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的发展模式,在制成品生产过程中,关键的装备和材料都来自国外,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和材料工业等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东部地区生产体系,即东部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没有有效融合,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更重要的是,依靠市场机制和单一的地区间转移支付可能难以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产业转移等手段能更有效地解决市场最优集聚与社会最优集聚的空间差异问题[24]。4“十四五”时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侯永志;张军扩;刘云中;孙志燕;何建武;;生产力布局的内涵及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J];发展研究;2014年12期
2 吴福象;蔡悦;;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3 许可双;杨犇;何丹;;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新区域主义的比较研究:基于区域规划实践视角[J];上海城市规划;2013年06期
4 丁任重;李标;;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变迁[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5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6 李淑梅;;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7 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8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9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理论参考;2005年11期
10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Fuxiang Wu;Wei Duan;;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Welfare Compensation for House Demolition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J];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8年04期
2 杨俊宴;;亚洲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四阶原型与演替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2期
3 张新芝;孔凡斌;;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4 林柯;徐珊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研究[J];决策咨询;2015年06期
5 聂正彦;张学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开发研究;2015年06期
6 于如;闫志利;;“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目标与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许正松;孔凡斌;;相对劳动力成本与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基于江西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8 毕红星;;后全运辽宁省体育场馆布局管理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年04期
9 张永姣;曹鸿;;基于“主体功能”的新型村镇建设模式优选及聚落体系重构——藉由“图底关系理论”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5年06期
10 安祥生;凌日平;;山西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毅;;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门限——对中国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2 吴福象;朱蕾;;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3 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4 戚常庆;李健;;新区域主义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5 何丹;谭会慧;;“规划更美好的伦敦”——新一轮伦敦规划的评述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6 胥留德;;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影响的几种类型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6期
7 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8 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年05期
9 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2期
10 李晓西;;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J];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宁;;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的概念[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5年03期
2 C·伊瓦什科夫斯基 ,徐桂华;经互会成员国国民经济综合体的建立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J];世界经济文汇;1985年02期
3 周新城;;苏学者谈发展“小经济”和提高其效率问题[J];经济学动态;1986年10期
4 兹·格尔加罗夫;王小燕;;保加利亚国民经济综合体的改革[J];国际经济评论;1989年09期
5 奥西莫娃;张秀英;;世界社会主义分工和经互会成员国国民经济综合体的发展[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10期
6 王威;张文静;;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展变化及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年26期
7 朱旻旼;;浅析深度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调整[J];时代金融;2018年23期
8 许林海;;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辽宁经济运行[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22期
9 许林海;;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11期
10 高新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巨变与开发新秩序——建国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社科纵横;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德宁;CEPA后“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松才;厦深高铁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2 孙瑜;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玉;基于自然地域分异的山东省区域发展格局演变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6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5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