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地理重塑的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4:40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同时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相统一,它既是经济地理重塑过程,又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中国能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怎样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显然是关系中国空间发展规制的战略性问题。“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首次提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是21世纪重大的发展思路,其核心思想是“不平衡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通过经济地理重塑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相统一,为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新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线索和思路。但目前还很少有学者从经济地理重塑视角同时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缩小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依赖经济地理重塑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更是鲜见。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地理重塑视角,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一种依靠经济地理重塑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体系,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空间效率与公平统一,促进空间正义力量形成,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著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在传统的“3D”(密度、距离和分割)中引入毗邻效应(“D”)和城市化(“U”),构建了“4D+U”的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经济地理重塑、城市化与地区增长和一体化的理论联系,提出了经济地理重塑、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影响的理论假说。“4D+U”有效地拓展了经济地理重塑与区域经济协调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中,本文把隐性空间毗邻效应引入基尼系数的测度中,全面衡量了地区经济差距,实证了城市化的地区经济差距“倒U型”结构在中国的存在性;并利用平滑转换模型,找出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发生非线性转换机制的拐点值,为本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合适的时间维度样本区间。然后,以“倒U”拐点右边的区间为样本,运用经济增长β收敛模型,实证经济地理重塑、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联合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同时识别与实证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缩小两种效应,这是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说的全面验证,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是,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拐点值为48.72%,发生在2010年。这表明2009年以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呈缩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化能够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并且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效应大于“3D”。另外,在经济地理重塑与城市化联合作用条件下,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再显著;密度、交通密度和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都提高了,同时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也加快了;这意味着要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应该将经济地理重塑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相结合,既要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经济地理重塑中的密度和交通密度(距离)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密度和交通密度能够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并且交通密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效应都大于密度;现阶段,分割能够促进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但会扩大地区经济差距;这说明在经济地理重塑微观层面应该通过提高密度和缩短距离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相统一。三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促进本地经济增长,但会减慢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相邻地区的密度、交通密度和城市化都会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并能够加快地区经济差距缩小。通过比较发现,“4D+U”条件下的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和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都提高了。这就是说,要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不仅要提高本地区的密度、交通密度和城市化,还需要加强地区空间分工与合作联系。最后,在“3D+U”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地理重塑要素的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效应明显不同。东部地区的交通密度和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同时由于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负向影响,使密度和分割对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效应被削弱了。这说明东部地区应该以提高密度、减少分割、加快城市化转移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部地区的交通密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密度和城市化能够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分割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会扩大地区经济差距,这表明中部地区应该以提高密度和推进城市化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西部地区的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交通密度和城市化都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这表明西部地区要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应该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鉴于研究结论,本文具有多方面的相关政策含义。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来增强集聚,提高密度。二是,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交通道路建设合作,来完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距离。三是,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加强区域间的贸易和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来打破壁垒,减少分割。四是,通过人才吸引政策,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完善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硬实力,来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集聚效应,有效打破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割。最后,中国要通过“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推进,建立多“中心-外围”发展模式,来加强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打破产业分割,提高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体化程度。
【学位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差距,经济差距,西部地区,和中


4.2 1978 -2017图 4.2 可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最大的是东西部地区,差距最小的是从 1978 年到 2017 年,中国东中、东西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都经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具体来讲:1978-1990 年,东中部、东西部地区间的

趋势图,基尼系数,隐性,效应


(0.5348);2003年之后,毗邻效应基尼系数开始呈下降趋势,2014年的系数的值为0.3701。表 4.1 中 1978-2017 年显性基尼系数、隐性基尼系数和毗邻效应基尼系数制其变化趋势图。

交通密度,重庆,山东,江苏


6.3 2011 2017 31根据图 6.3 知,2011 年,交通密度较高的地区为:上海、重庆、河南、山东、江苏、北京、湖南和湖北;交通密度较低的地区为:吉林、宁夏、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2017 年交通密度较高的地区整体上与 2011 年差不多,安徽的交通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志刚;贾晓佳;;密度、距离、分割、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基于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孔晓妮;邓峰;;人口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年06期

3 李雪松;孙博文;;密度、距离、分割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4 倪鹏飞;李冕;王雨飞;;中国经济地理呈现新格局[J];西部大开发;2015年06期

5 陈肖飞;张落成;姚士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2期

6 刘再起;徐艳飞;;市场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与产业结构演进[J];经济管理;2014年09期

7 宋冬林;范欣;赵新宇;;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基于相对价格指数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4年08期

8 张远军;;城市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7~2012——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4年07期

9 白永亮;党彦龙;;基于3D框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陈肖飞;纪莉莉;张落成;赵金丽;;基于“3D”框架的江苏省地级市经济地理格局空间演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雯睿;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6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