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
【学位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4.3
【部分图文】:
硕士学位论文 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4图1-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1.2.3 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熵值法。熵值法能够确定指标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体系中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其包含的有效信息量越多,被赋予的权重也就越大。与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指标构建方法相比,熵值法能够缓解指标趋于一致性,防止主观赋权,避免权重为负,减少指标信息重叠性。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知识吸收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赋予权重,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能够将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有利于观测研究对象的空间集聚现象并识别其中的特殊值,从而直观地反映出样本的空间特征以及相互关系。通过Stata软件测算出能体现全国省级单位的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性情况,即Moran’s I值和Moran散点图
006年Moran散点图
011年Moran散点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东玲;;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测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1期
2 张根明;彭艺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孵化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年06期
3 李克征;;基于读者知识吸收能力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型构建[J];兰台世界;2013年23期
4 王颖;张潇;崔健;刘志国;;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知识吸收能力提高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15期
5 周霞;何健文;;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连通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1期
6 刘璐;;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18期
7 吴鹏;张佩佩;王钊;严明;;实践共同体支持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8 朱美光;;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测度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朱美光;;区域知识能力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比较研究——基于空间知识溢出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6期
10 茅宁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与发展方向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松青;基于知识链的造纸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刘艳巧;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付新爽;集群企业升级的知识创造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4 万炜;知识流动视角下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张红兵;虚拟企业中知识转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戈锦文;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宋姝婷;银行客户经理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及其服务创新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鹤;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D];集美大学;2019年
2 杨平;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3 田强强;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国际化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4 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徐沛雷;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肖龙;城市知识溢出能力模型与测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陈晓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
8 睢素杰;模块化生产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大规模定制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9 许晓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吴迪;CoP环境下BIM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3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7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