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7 10:3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对创新发展尤为重视,但实际成果并不理想。本文从供求角度出发,将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纳入模型,以更为全面地研究知识吸收能力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言献策。采用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级单位的创新数据,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研发强度、经济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环境、传播媒介以及政府治理七个维度共14个指标构建知识吸收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赋权,以测度知识吸收能力。使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与RD资本存量衡量知识溢出水平。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经过Durbin-Wu-Hausman、LR、LM等多重检验,使用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无论是对于本省份还是其地理相邻省份,RD资本存量的积累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促进作用显著;(2)知识溢出的提升对地理相邻省份的区域创新发展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经济距离较小的省份却产生负向作用;(3)知识吸收能力整体水平较高,其提升对本省份创新发展的作用边际递减,但对地理相邻省份的创新发展产生的作用显著;(4)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供不应求,导致其对本省份的创新发展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会抑制地理相邻省份的创新发展。然而,两种作用的效果微弱;(5)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水平匹配提升将对地理相邻省份的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边际递减,但有力推进与其经济距离较大省份的创新发展。基于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一、稳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经费监管制度;二、提升知识吸收能力,强调政策分区域推行;三、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五、完善外商投资市场环境,差异化政策激励。
【学位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4.3
【部分图文】:

框架图,主要内容,框架,熵值法


硕士学位论文 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4图1-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1.2.3 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熵值法。熵值法能够确定指标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体系中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其包含的有效信息量越多,被赋予的权重也就越大。与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指标构建方法相比,熵值法能够缓解指标趋于一致性,防止主观赋权,避免权重为负,减少指标信息重叠性。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知识吸收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赋予权重,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能够将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有利于观测研究对象的空间集聚现象并识别其中的特殊值,从而直观地反映出样本的空间特征以及相互关系。通过Stata软件测算出能体现全国省级单位的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性情况,即Moran’s I值和Moran散点图

散点图,散点图


006年Moran散点图

散点图,散点图


011年Moran散点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东玲;;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测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1期

2 张根明;彭艺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孵化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年06期

3 李克征;;基于读者知识吸收能力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型构建[J];兰台世界;2013年23期

4 王颖;张潇;崔健;刘志国;;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知识吸收能力提高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15期

5 周霞;何健文;;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连通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1期

6 刘璐;;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18期

7 吴鹏;张佩佩;王钊;严明;;实践共同体支持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8 朱美光;;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测度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朱美光;;区域知识能力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比较研究——基于空间知识溢出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6期

10 茅宁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与发展方向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松青;基于知识链的造纸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刘艳巧;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付新爽;集群企业升级的知识创造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4 万炜;知识流动视角下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张红兵;虚拟企业中知识转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戈锦文;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宋姝婷;银行客户经理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及其服务创新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鹤;知识吸收能力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D];集美大学;2019年

2 杨平;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3 田强强;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国际化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4 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徐沛雷;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肖龙;城市知识溢出能力模型与测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陈晓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

8 睢素杰;模块化生产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大规模定制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9 许晓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吴迪;CoP环境下BIM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3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73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