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豫皖湘赣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2:14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均衡指数、不一致指数及地理加权回归对豫皖湘赣57个地级市2010—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转移集中度指数变化较小但各地区之间产业转移集聚格局变化较为显著,总体上集中度高和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豫北、豫中、皖中、皖南以及赣北地区;2)创新产出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以芜湖和郑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格局;3)豫皖湘赣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能力呈现出较强的不一致性;不均衡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上升、缓慢下降、快速上升的趋势;4)从影响因素回归系数来看,平均工资和教育占财政支出百分比与不一致指数成负相关,网络通讯发展水平与不一致指数呈正相关,而集聚效应与不一致状况关系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为豫皖湘赣东部合肥等地和西部怀化等地为正高集聚区和北部郑州等地和南部赣州等地为负高值集聚区。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产业转移,湘赣,地理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豫皖湘赣57个地市(景德镇市、吉安市除外)之间创新产出和产业转移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趋势,选取2010和2016两年的产业转移集中度数据进行研究。从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格局来看(图1),2010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芜湖,集中度较高的为铜陵、南昌、马鞍山、合肥,集中度一般的为新余、郑州、长沙、平顶山等15个地市,其余的37个地市均处于低的状态;2012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郑州、鹤壁、焦作、新余、铜陵、芜湖、南昌,较高的为安阳、合肥、济源、开封、漯河、萍乡、许昌、鹰潭,一般的有蚌埠、洛阳、新乡、长沙等10个地市,其余的32个地市均处于低的状态;2014年集中度高的为济源,较高的为鹤壁、焦作、南昌、铜陵、新余、郑州,一般的为安阳、合肥、九江、芜湖等18个地市,其余的32个地市均处于低的状态;2016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南昌、焦作、郑州、新余、鹤壁,集中度较高的地市为开封、安阳、漯河、许昌、鹰潭、济源、芜湖、萍乡,集中度一般的地市为周口、湘潭、蚌埠、铜陵等12个地市,其余的32个地市均处于低集中度的状态。在2010—2016年间,豫皖湘赣各地区之间产业转移集聚格局变化较为显著。集中度高和较高的地区出现在豫北、豫中、皖中、皖南以及赣北地区。豫北、豫中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在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皖中、皖南地区的芜湖、合肥、铜陵、马鞍山作为皖江城市带的创新产出高地,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将现有园区进行优化升级,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在皖江沿岸地区规划建设了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加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赣北地区是江西省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昌、九江作为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矿产资源丰富,重点承接光伏发电、汽车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和发展,产业转移的集中度也随之增强。从时间演变格局来看,2010—2016年间,豫皖湘赣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集中度变化较小。江西、河南、安徽大部分地区产业转移集中度呈下降趋势,湖南各地区的产业转移集中度变化不明显。具体表现为:2010年集中度高和较高的芜湖、合肥、马鞍山铜陵降为较高和一般的区域,而集中度较高的南昌和集中度一般的郑州、新余、鹤壁、焦作则发展成了集中度高的区域。河南省受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影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原有落后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产业转移的集中度下降。江西省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赣南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建设和昌九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使得产业转移集聚度增强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安徽省内个别地市变化较为显著,其中芜湖由2010年的14.008下降到了2016年的3.511。这与政府政策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国土面积的增加使得产业转移集中度下降幅度较大。而湖南则因三面环山平原面积只占13.12%,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较小,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产业转移集聚格局变化不显著。

空间分布,回归系数,设施,空间分布


3)通讯基础设施对不一致指数状况空间变异特征。主因子F3代表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可表征区域通讯网络设施状况。由回归系数可得,豫皖湘赣各市域的通讯网络设施状况和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产出不一致状况都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状况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对其有促进作用。从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图6)来看,回归系数由北和东南向西南呈逐渐递减,最大值出现在江西省赣州市,最小值出现在湖南省常德市。赣州市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及通讯网络是影响该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以旅游业为发展重心的岳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地,尤其是作为国家双试点城市(国家海绵体城市第一批、国家气候适宜性城市)的常德市,则对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对产业转移及其类型的选择有限制,导致网络设施状况该对地区产业转移影响相对较小。5 结论

湘赣,地理


从创新产出集聚空间格局来看(图2),2010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合肥,集中度较高的地市为郑州,集中度一般的有铜陵、长沙、马鞍山以及合肥,其余的53个地市均处于低的状态;2012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铜陵、芜湖,集中度较高的为郑州,一般的为蚌埠、淮南、合肥、长沙,其余的52个地市集中度都为低;2014年集中度高的地市为铜陵、芜湖,较高的为合肥、郑州,一般的为长沙、南昌、马鞍山、淮南、淮北、蚌埠,其余的49个地市集中度都为低;2016年集中度高的地市有芜湖、郑州、合肥,集中度较高的地市有蚌埠、许昌、长沙、马鞍山、南昌,集中度一般的地市有株洲、阜阳、湘潭、安庆等13个地市,其余的48个地市均处于低的状态。虽然2010年以来豫皖湘赣受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逐渐崛起,部分地区的创新集中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创新产出的集聚态势并不显著;2014年较2012年的创新集聚态势无明显变化;2016年由于全球经济的回暖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豫皖湘赣的创新产出环境发生了改变,集中度一般和较高的地市随之增多,集聚态势明显增强。从时间演变格局来看,创新产出集聚格局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有所不同,在2010—2016年期间河南、安徽、湖南内的大部分地市的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在逐渐下降;而江西大部分地市该指数则在逐步上升。集中度指数最高的芜湖由2010年的16.093下降到了2016年的8.890,集中度指数最低的安庆则从2010年的0.341上升到了2016年的的2.342。这反映了不同城市之间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显著差异。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龙头和安徽省的创新产出高地,有着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创新产出环境,行政区划的变迁使得它的面积相较之前增加了将近一倍,加上近年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建设,使得它的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安庆作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从2010—2016年国土面积有所减少,而表征创新产出的专利数明显增加,由2010年的416件增加到2016年的12251件,这使得安庆市的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伟;孟琳琳;李萌萌;黄蕊琦;;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2期

2 李松志;刘叶飙;;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3 童磊;王运鹏;;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转移视角[J];经济问题;2020年03期

4 景洋;;现阶段我国产业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2年29期

5 周文;;我国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4期

6 齐鹰飞;张瑞;;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J];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10期

7 段铸;刘倩;李继娜;;提升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能力的策略研究[J];商业故事;2016年35期

8 程艺敏;李文龙;;城市集中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西部三大城市群为例[J];商业时代;2014年12期

9 马鑫;;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4年26期

10 黄永明;王萱;;我国各省区生产力最优集中度测定[J];江汉论坛;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叶似剑;产融结合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

2 贺小海;我国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麦思超;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4 刘克逸;中国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戈;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郭小菱;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集中度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3 李小凤;经济集中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4 田伊霖;非洲国家出口产品集中度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5 江磊;创新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檀世凯;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7 吴雪萍;研发活动、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王琼;国家级新区活力的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9 杨伟;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河源市发展战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10 李颖;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1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81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