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4 09:03
   高新区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同时也是研发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之一,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成果产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区作为“增长极”,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新时期,需要寻找新动能,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因此,研究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新区作用,推动地区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在研究中,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介绍了高新区及研发投入的现状和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了高新区研发活动推动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高新区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了创新成果产出,并通过以下几个路径实现技术溢出,将创新传播扩散到整个地区:一是人员流动机制,二是产业关联机制,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四是创新竞争激励机制,五是学习示范机制。这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实现了高新区研发活动对地区技术进步的推动。另外,本文利用2007-2015年146个高新区和133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选取了地区专利水平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构建了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影响作用的计量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总体来看,高新区的研发活动推动了地区的技术进步,高新区研发强度的提升会推动地区万人平均专利数量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高新区所在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会影响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高新区在一个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增强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高新区研发活动通过区内外的人员流动实现了技术溢出,推动了地区的技术进步。(3)分组来看,高新区研发活动对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会因为区域分布、城市级别以及高新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差别。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比西部地区要明显、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影响作用比行政级别低的城市明显、发展成熟度高的高新区的影响作用要比处于成长期的高新区明显。最后,针对现实情况和研究结果,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新区及其研发活动的地区技术进步促进作用,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4.3
【部分图文】:

高新区,数量变化


1991?26?2012?17??1992?25?2013?9??1997?1?2014?1??2007?1?2015?31??2009?2?2017?10??2010?27?2018?12??数据来源:火炬统计中心??由表中可以看出,自1988年批复第一家中关村实验区试点后,到1991年开??始快速推广,1991年和1992年分别新批复成立了?26和25家高新区,高新区迎??来了第一次高速扩张发展期。1993年之后高新区数量规模上迎来了平稳期,1993??年到2006年这段时期高新区保持平稳发展,在数量规模上基本保持不变,这一??时期高新区发展主要关注于当前高新区的巩固和提升。??

高新区,总收入,税额,区域稳定


_?11?_?I?“‘?N??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净利润(亿元)■上缴税额(亿元)??图3.3高新区历年净利润上缴税额??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高新区成立之后,高新区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扩大的趋??势。高新区其余总收入和产值不断增长、净利润和高新区税额持续提升、高新??20??

高新区,税额,净利润,历年


:=fekibili^iii??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图3.2高新区历年总收入与总产值??到2012年之后,高新区收入和产值增长逐渐区域稳定,但仍保持在10%左??右。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常态,高新区在规模上的发展也进入了转型??期,同时也依旧保持着较强的增长动能。??从2007年到2017年,高新区净利润和上缴税额逐年增加,除2008年利润??增长速度加大幅度下降外,其余几年高新区利润和税额增长较为平稳。在吸引就??业方面,高新区从业人员数量也逐年提高,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率。??25000??20000??15000?■?L?ll??_?11?_?I?“‘?N??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净利润(亿元)■上缴税额(亿元)??图3.3高新区历年净利润上缴税额??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高新区成立之后,高新区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扩大的趋??势。高新区其余总收入和产值不断增长、净利润和高新区税额持续提升、高新??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仁安;夏荣娥;;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齐建国;;全国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讨论会述要[J];经济学动态;1988年01期

3 方帆;;美国教师不使用微信[J];少年儿童研究;2017年05期

4 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5 张保胜;;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基于技术进步体现观的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6 倪伟;周霞;;风云卫星是怎样预报天气的?[J];太空探索;2017年02期

7 黄春棉;;话题四 看中智能、互联和新能源汽车大集团火力全开[J];市场观察;2017年06期

8 赵健雄;;那是一定会出现的,尽管不在此刻[J];中国画画刊;2017年03期

9 宋尊尧;Junfeng Jiao;Jenna Harbin;Yuan Li;;快速轨道:中国、欧洲和美国高速铁路的比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26期

10 胡若楠;;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祥;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冯钟;技术进步偏向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秘刚;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6 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周礼;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6年

9 周尚兵;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顺;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玉米生产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哈含章;台海核电公司的技术进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3 庞子媛;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及网络集聚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孙生;高新区研发强度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年

5 杨慧梅;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

6 高佳佳;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路径与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罗惠民;技术进步与工业生产环境负外部性的关系探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8 关慧;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作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年

9 李楠;技术进步视角下金融发展对高耗能行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10 徐莹莹;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3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83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