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4:13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消费异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消费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基本生存方式及行为属性,是人类生活及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发生了异化。以消耗社会大生产条件下由于无序竞争所产生的剩余商品为目标的消费,背离了其作为满足人类需要手段的本质而成为了人类活动的目的。而这种手段与目的颠倒的结果是人们在物质消费追求及生产中的永无止境、对自然及资源开发的无限度、对他人及社会关怀的冷漠,异化了的消费最终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障碍。 然而,当代中国正在复制并实践着这种消费异化现象,并日趋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由温饱走向小康。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因为“致富”而止步,而是更加强烈地企盼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于是以物质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以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为价值实现、以市场为手段、以消费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导型发展模式。当人们被物质消费的欲望所驱动,被攫取更多物质财富的想法所占据,就再也无暇顾及自然和社会中其他主体的利益,为了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惜对他人或其他生物造成损害。于是可以预见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超越地域时空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中国人必须直面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显然,要解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仅仅依靠法律及制度的外在约束是不能完全奏效的。思想观念引领和制约人的行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任何外在的强制都是有局限的。不祛除人们头脑中“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不改变社会中以消费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以消费为动力的社会发展模式就不会转变,人们挥霍与浪费行为就永远不会停止,中国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并走出发展困境便绝无可能。 因此,使人们意识到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消费异化问题,改变现有的以消费为核心的意识观念,辅以相应的制度性、强制性的规定,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为标的,审视我国居民消费异化问题,探索扬弃消费异化的路径,从而增强我国居民克服消费异化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注重“刺激消费”与“消费异化”之间的平衡,确保社会向公平与正义方向发展,提高危机中的抗风险能力;倡导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模式,使物化的人重新回归为自由人。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以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发展困境为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借鉴西方学者的消费异化理论,在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消费异化现象进行分析与反思,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能够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框架结构、创新点与不足等。 第2章,基本概念介绍及理论基础的构建。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和消费相关理论的介绍以及对西方经典消费异化理论的梳理,为本文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对马克思“异化”与“消费”理论充分理解,对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及后马克思主义学派中代表性学者关于消费异化产生、形成、危害、根源及解决对策的主要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 第3章,介绍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中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所批判的炫耀消费、符号消费、奢侈消费、盲目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均不同种程度地出现在中国社会中,并且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结合中国人“好面子”的特征,呈现出攀比性的面子消费;结合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呈现出畸形性的人情消费等等。 第4章,解析消费异化现象在中国产生及蔓延的原因。消费异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逐步渗透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大生产劳动模式及竞争法则是消费异化产生的内在动力,而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发达生产力则构成了消费异化出现的物质基础;在主观上,外来的消费主义文化是消费异化思想出现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及社会转型中的心理调试都对消费异化现象的出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5章,论述了消费异化现象蔓延对中国社会及居民所产生的危害。以往学者更乐于从生态环境恶化的角度来批判消费异化的消极作用,然而从中国社会的现存状况出发,会发现中国国内的消费异化现象不仅危及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危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社会必将同时面对生态、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种危机,威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甚至会葬送我们几十年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第6章,探讨消费异化扬弃的路径。以可持续的消费为原则,在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扬弃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基础上,探索中国社会扬弃消费异化问题路径,包括在制度上加强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障消费均衡,加强政府监管净化消费环境;在消费主体建设上,借助传媒力量正确引导消费行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消费者素质等。
【关键词】:消费异化 消费社会 消费观念 消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3.5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8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研究意义17-18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18-20
  • 1.2.1 研究目的18-19
  • 1.2.2 研究方法19-20
  • 1.3 研究现状综述20-25
  • 1.3.1 国外研究综述20-2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22-25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25-26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26-29
  • 第2章 消费异化内涵与理论基础29-63
  • 2.1 基本概念解析29-35
  • 2.1.1 消费29-31
  • 2.1.2 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31-34
  • 2.1.3 消费异化34-35
  • 2.2 马克思关于异化及消费的理论35-43
  • 2.2.1 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36-38
  • 2.2.2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38-43
  • 2.3 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43-47
  • 2.3.1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消费理论43-45
  • 2.3.2 弗洛姆“人道主义”消费理论45-47
  • 2.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47-53
  • 2.4.1 高兹对消费异化的生态学批判理论47-50
  • 2.4.2 本·阿格尔生态危机与消费异化理论50-53
  • 2.5 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理论53-58
  • 2.5.1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53-56
  • 2.5.2 鲍曼消费主义“综合症”理论56-58
  • 2.6 消费异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58-63
  • 2.6.1 消费异化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58-60
  • 2.6.2 消费异化理论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60-61
  • 2.6.3 消费异化理论促进了对人本身的关注61-63
  • 第3章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问题的表现63-83
  • 3.1 攀比性面子消费63-67
  • 3.1.1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63-65
  • 3.1.2 攀比性面子消费的表现65-67
  • 3.2 畸形性人情消费67-71
  • 3.2.1 中国重“人情”的习俗67-69
  • 3.2.2 畸形性人情消费的表现69-71
  • 3.3 夸示性符号消费71-76
  • 3.3.1 夸示性符号消费的本质71-73
  • 3.3.2 夸示性符号消费的表现73-76
  • 3.4 盲目性时尚消费76-80
  • 3.4.1 盲目性时尚消费的本质76-77
  • 3.4.2 盲目性时尚消费的表现77-80
  • 3.5 奢侈性浪费消费80-83
  • 3.5.1 奢侈性浪费消费的本质80-81
  • 3.5.2 奢侈性浪费消费的表现81-83
  • 第4章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原因分析83-101
  • 4.1 生产力提高是物质前提83-88
  • 4.1.1 商品从匮乏到丰裕83-85
  • 4.1.2 从崇俭戒奢到鼓励消费85-88
  • 4.2 市场经济是内在助推力88-93
  • 4.2.1 生产目的对“需要”和使用价值的超越88-90
  • 4.2.2 竞争作为基本生存法则90-92
  • 4.2.3 社会大生产方式对人的束缚92-93
  • 4.3 消费主义是外在思想因素93-97
  • 4.3.1 中国经济的无奈选择93-95
  • 4.3.2 对消费主义的迷信95-97
  • 4.4 国民意识是内在观念因素97-101
  • 4.4.1 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97-99
  • 4.4.2 社会转型期的心理调试99-101
  • 第5章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危害101-123
  • 5.1 引发人居性生态危机101-106
  • 5.1.1 自然资源告罄101-103
  • 5.1.2 自然环境恶化103-104
  • 5.1.3 物种加速灭绝104-106
  • 5.2 面临严峻的人文危机106-113
  • 5.2.1 人文精神的失落106-109
  • 5.2.2 价值取向的错位109-111
  • 5.2.3 道德人格的丧失111-113
  • 5.3 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113-123
  • 5.3.1 腐败行为的催化剂113-115
  • 5.3.2 社会刑事案件频发115-116
  • 5.3.3 社会发展动力不足116-118
  • 5.3.4 经济领域隐患暗藏118-123
  • 第6章 扬弃消费异化问题的路径探索123-141
  • 6.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原则123-128
  • 6.1.1 消费适度性原则123-125
  • 6.1.2 消费公平性原则125-126
  • 6.1.3 消费生态性原则126-128
  • 6.2 当代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的经验借鉴128-132
  • 6.2.1 当代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的背景128-130
  • 6.2.2 当代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130-132
  • 6.3 应对当前消费异化问题的路径探索132-141
  • 6.3.1 倡导适度理念厉行绿色消费133-134
  • 6.3.2 保障消费均衡促进经济发展134-136
  • 6.3.3 加强政府监管净化消费环境136-138
  • 6.3.4 利用传媒力量引导消费行为138-139
  • 6.3.5 注重文化建设回归精神家园139-141
  • 结论141-143
  • 参考文献143-155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55-157
  • 后记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艳;;论提升消费理念和促进可持续消费[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2 彭金玉,夏少敏;欧盟成员国消费信贷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3 李祝平;;湖南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评估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唐丁丁;;全面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十二五”环保目标实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4期

5 胡秀丽;;近年国内文化消费研究概览[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6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7 田宛毅;;消费差距与消费潜力[J];价值工程;2011年27期

8 葛红兵;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科学发展;2009年12期

9 郝梅瑞;;对我国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问题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陶开宇;;论现代消费模式的和谐价值理性[J];求索;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巍;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3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郎春雷;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7 马U

本文编号:289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9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7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