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产业集群的核结构与指标体系

发布时间:2021-01-12 03:08
  产业集群是由产业间关联、机构间关系耦合而成的网络,是研究区域竞争力、增长和创新扩散的重要领域.集群构成要素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关键内容,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依据产业网络理论,从产品关联层面将产业集群描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产业集群中的一类特殊结构——产业集群的核结构,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核结构的定量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聚集系数、辐射系数和中心性系数等.计算实例表明,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描述不同区域的集群结构特点,反映区域间竞争力差异,是一类利用集群结构解释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文章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3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产业集群的核结构与指标体系


图1山东的核-壳结构图

广东,广东省


60?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36卷??翁響??图3广东的核-壳结构图?图4?“鲁苏粤”三省核内产业构成??草加工业)、37号(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39号(教育),这反映了江苏省的食品烟草工业、公共设??施建设、教育产业对集群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广东省核内独有产业包括7号(纺织业)、9号(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6号(建筑业)、28号(邮政业)、31号(住宿和餐饮业)、35号(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这反映出??广东省产业结构均衡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甚至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都能对集群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表1.从三省集群的核内产业类型来看,鲁苏粵三省核内产业数目分别为21、25、28,三省都包含1号??产业即第一产业,反映了第一产业在集群中的基础作用;广东省集群核内的第二、三产业的数量最多,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核内各个产业占比的非常接近.而山东省集群核内第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67%、29%,核内第??三产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要弱于“苏粵”两省.这反映了山东省集群经济的重心在于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苏粤”两省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集群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4.2?“鲁苏粤”三省集群核的聚集效应分析??根据计算的三省核结构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三省的聚集效应,如表2所示.??表1?“鲁苏粤”三省核内产业数目及类型比例?表2?“鲁苏粤”三省集群核的聚集系数?%??核内产最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点聚集?关联密集度系数?核的载荷??业数目核度数量占比/%数量占比/%?系数总系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系数??山东?21?20?14?67?6?29?山东

烟草工业,产业构成,加工业,公共设施


60?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36卷??翁響??图3广东的核-壳结构图?图4?“鲁苏粤”三省核内产业构成??草加工业)、37号(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39号(教育),这反映了江苏省的食品烟草工业、公共设??施建设、教育产业对集群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广东省核内独有产业包括7号(纺织业)、9号(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6号(建筑业)、28号(邮政业)、31号(住宿和餐饮业)、35号(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这反映出??广东省产业结构均衡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甚至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都能对集群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表1.从三省集群的核内产业类型来看,鲁苏粵三省核内产业数目分别为21、25、28,三省都包含1号??产业即第一产业,反映了第一产业在集群中的基础作用;广东省集群核内的第二、三产业的数量最多,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核内各个产业占比的非常接近.而山东省集群核内第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67%、29%,核内第??三产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要弱于“苏粵”两省.这反映了山东省集群经济的重心在于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苏粤”两省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集群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4.2?“鲁苏粤”三省集群核的聚集效应分析??根据计算的三省核结构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三省的聚集效应,如表2所示.??表1?“鲁苏粤”三省核内产业数目及类型比例?表2?“鲁苏粤”三省集群核的聚集系数?%??核内产最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点聚集?关联密集度系数?核的载荷??业数目核度数量占比/%数量占比/%?系数总系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系数??山东?21?20?14?67?6?29?山东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D]. 王成韦.山东大学 2019
[2]超网络视角下区域间经济协同效应研究[D]. 殷瑞瑞.山东大学 2019
[3]高校间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理与合作模式研究[D]. 王丽梅.北京工业大学 2018
[4]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D]. 方伯芃.西南交通大学 2019
[5]产业超网络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 肖雯雯.山东大学 2018
[6]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 何太碧.西南交通大学 2018
[7]后发展区域产业园建设后发优势与承接力研究[D]. 谢庆华.西北工业大学 2018
[8]区域间产业网络建模及应用研究[D]. 张志英.山东大学 2017
[9]基于共生理论的游艇产业集群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D]. 宋梦华.天津大学 2017
[10]项目治理风险的网络动力分析[D]. 王磊.山东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72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72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