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04:2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就超过了 50%,人口集聚在少数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党和政府也十分注重城市的发展和建设。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7年中央提出建设雄安新区,要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京津冀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并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放眼国际城市发展,人口集聚于少数地区和大都市圈符合历史必然条件,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人口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可以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说人口向城市的集聚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巨大,世界格局不稳定,贸易战硝烟四起,依靠加工出口发展经济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要维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大国。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质...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1中国人口集聚度分布变化??本文借助GIS软件绘制中国人口集聚度分布变化
的空间发展格局持续至今。??4.1.2人口规模逐渐增大??2004-2015年间,中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人口规模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如图4.2),??东部一直保持对人口吸纳的能力,人口规模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尽管保持着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但一直是人口流出重要区域,近年来人口增长趋缓,2015年与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几乎一致;西部地区人口总量一直略低于中部,人口虽有迁出,但总人口呈逐步增长??趋势,已经与中部地区人口持平。??25000.00?-?■东部■_???1?中部?一?一?西邰??20000.00??15000.00????a?t?1?i?f?一-<??10000.00????????5000.00??0.0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图4.?2中国分区域人U规模趋势??对比2004年与2015年的地级以上分东、中、西区域的城市发展规模(见图),可以??看到中国东、中、西城市人口规模的成长和变迁。2004年人口低于50万的城市占23%,??城市人口一直主要集中在50-100万规模(110个中型城市)和100-500万规模(99个大??城市),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8个。从东部看,100-5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最多,??且特大城市(500-1000万)都主要集中在东部
图4.3?2004年东、中、西部人口规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三重逻辑:一个研究述评[J]. 叶林,杨宇泽. 公共行政评论. 2017(04)
[2]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演进为何受阻——基于人力资本错配的视角[J]. 李静,楠玉. 财经科学. 2016(12)
[3]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J]. 张辉. 经济学动态. 2015(12)
[4]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2)
[5]基于GIS的河北省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J]. 陈红娟,冯文钊,彭立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0)
[6]大国发展——论中国经济的欧洲化[J]. 陆铭. 当代财经. 2015(06)
[7]产业异质性、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经济收敛[J]. 戴觅,茅锐. 管理世界. 2015(06)
[8]制造业高级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来自制造业强省的经验证据[J]. 马珩.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3)
[9]人口集聚、沟通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J]. 王永进,张国峰. 财贸经济. 2015(05)
[10]对外贸易、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推进[J]. 谢治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硕士论文
[1]基于空间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价值估计方法研究[D]. 王轶军.清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2147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1中国人口集聚度分布变化??本文借助GIS软件绘制中国人口集聚度分布变化
的空间发展格局持续至今。??4.1.2人口规模逐渐增大??2004-2015年间,中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人口规模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如图4.2),??东部一直保持对人口吸纳的能力,人口规模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尽管保持着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但一直是人口流出重要区域,近年来人口增长趋缓,2015年与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几乎一致;西部地区人口总量一直略低于中部,人口虽有迁出,但总人口呈逐步增长??趋势,已经与中部地区人口持平。??25000.00?-?■东部■_???1?中部?一?一?西邰??20000.00??15000.00????a?t?1?i?f?一-<??10000.00????????5000.00??0.0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图4.?2中国分区域人U规模趋势??对比2004年与2015年的地级以上分东、中、西区域的城市发展规模(见图),可以??看到中国东、中、西城市人口规模的成长和变迁。2004年人口低于50万的城市占23%,??城市人口一直主要集中在50-100万规模(110个中型城市)和100-500万规模(99个大??城市),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8个。从东部看,100-5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最多,??且特大城市(500-1000万)都主要集中在东部
图4.3?2004年东、中、西部人口规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三重逻辑:一个研究述评[J]. 叶林,杨宇泽. 公共行政评论. 2017(04)
[2]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演进为何受阻——基于人力资本错配的视角[J]. 李静,楠玉. 财经科学. 2016(12)
[3]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J]. 张辉. 经济学动态. 2015(12)
[4]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2)
[5]基于GIS的河北省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J]. 陈红娟,冯文钊,彭立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0)
[6]大国发展——论中国经济的欧洲化[J]. 陆铭. 当代财经. 2015(06)
[7]产业异质性、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经济收敛[J]. 戴觅,茅锐. 管理世界. 2015(06)
[8]制造业高级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来自制造业强省的经验证据[J]. 马珩.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3)
[9]人口集聚、沟通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J]. 王永进,张国峰. 财贸经济. 2015(05)
[10]对外贸易、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推进[J]. 谢治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硕士论文
[1]基于空间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价值估计方法研究[D]. 王轶军.清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2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7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