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网络视角的区域经济恢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08: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专业化和产业分工调整的趋势交织并进,全球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或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从冲击中恢复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全球环境错综复杂,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深化供给侧改革,涉及到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调整,对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近期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区域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外部冲击,一些地区能够展现很好的适应性和吸收性,受到短期冲击的影响较小,或者能够从长期冲击带来的发展迟滞中快速恢复,而有些地区则由于缺乏足够的恢复力,深陷经济衰退的困境。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经济恢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研究区域创新网络对区域经济恢复力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学科领域的研究...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6年我国城市创新指数与经济增长率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及金融机构彼此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功能,共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主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广泛且复杂的技术合作关系、人际关系等,对于网络中的实际连接很难界定和准确度量,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这两类主要创新主体,重点考察他们之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专利申请量被广泛用来衡量地区的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水平,合作发明专利是由多个申请人共同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能够较好地反映创新联系与合作情况。Hagedoorn(2003)等通过比较分析影响创新的各类因子,指出合作发明专利是创新合作最直接有效的体现方式[80];Griliches(1990)认为专利信息可以很好地表征创新产出和创新合作情况,专利数据是进行创新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81]。本文通过城市合作发明专利数据来构建区域内的专利合作网络,以此近似代替区域创新网络,并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征等。根据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的检索结果,我国 2006-2015 年发明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合作总数如下图 3-3 所示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年份的恢复能力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广的恢复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石家庄、哈尔滨、南昌、南宁等城市的指数相了更加直观看出地区间恢复力指数的差异,将 38 个城市按照区位划分为东西部城市,并计算各年份恢复力指数的平均值,如图 4-2 所示。可以看到,的恢复力指数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相同的,整体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产业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恢复能力得到提以看到,东部地区的恢复力指数在 2009 年和 2012 年发生了些微波动,原因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对我国城市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城市由于开放程度较高,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2012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并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通过加业提升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经济恢复力也进一步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J]. 徐媛媛,王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8)
[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J]. 周灿,曾刚,曹贤忠. 地理研究. 2017(07)
[3]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J]. 连远强,查耀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9)
[4]网络资本、知识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文献述评[J]. 曹贤忠,曾刚,司月芳. 经济问题探索. 2016(06)
[5]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彭翀,袁敏航,顾朝林,彭仲仁.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1)
[6]区域经济恢复力探究[J]. 李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S1)
[7]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J]. 禹献云,曾德明,陈艳丽,文金艳. 科研管理. 2013(10)
[8]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 于明洁,郭鹏,张果.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08)
[9]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 胡晓辉.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08)
[10]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 蒋同明,刘世庆. 科技管理研究. 2011(07)
博士论文
[1]集群企业创新网络、创新搜索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洪茹燕.浙江大学 2012
[2]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D]. 周立军.南开大学 2009
[3]企业网络中关系性交易治理机制及其影响研究[D]. 刘清华.浙江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研究[D]. 相婷.太原科技大学 2012
[2]博弈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D]. 王倩倩.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陈鸿鹰.浙江大学 2010
[4]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运行研究[D]. 黄海云.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2742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6年我国城市创新指数与经济增长率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及金融机构彼此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功能,共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主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广泛且复杂的技术合作关系、人际关系等,对于网络中的实际连接很难界定和准确度量,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这两类主要创新主体,重点考察他们之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专利申请量被广泛用来衡量地区的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水平,合作发明专利是由多个申请人共同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能够较好地反映创新联系与合作情况。Hagedoorn(2003)等通过比较分析影响创新的各类因子,指出合作发明专利是创新合作最直接有效的体现方式[80];Griliches(1990)认为专利信息可以很好地表征创新产出和创新合作情况,专利数据是进行创新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81]。本文通过城市合作发明专利数据来构建区域内的专利合作网络,以此近似代替区域创新网络,并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征等。根据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的检索结果,我国 2006-2015 年发明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合作总数如下图 3-3 所示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年份的恢复能力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广的恢复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石家庄、哈尔滨、南昌、南宁等城市的指数相了更加直观看出地区间恢复力指数的差异,将 38 个城市按照区位划分为东西部城市,并计算各年份恢复力指数的平均值,如图 4-2 所示。可以看到,的恢复力指数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相同的,整体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产业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恢复能力得到提以看到,东部地区的恢复力指数在 2009 年和 2012 年发生了些微波动,原因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对我国城市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城市由于开放程度较高,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2012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并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通过加业提升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经济恢复力也进一步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J]. 徐媛媛,王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8)
[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J]. 周灿,曾刚,曹贤忠. 地理研究. 2017(07)
[3]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J]. 连远强,查耀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9)
[4]网络资本、知识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文献述评[J]. 曹贤忠,曾刚,司月芳. 经济问题探索. 2016(06)
[5]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彭翀,袁敏航,顾朝林,彭仲仁.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1)
[6]区域经济恢复力探究[J]. 李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S1)
[7]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J]. 禹献云,曾德明,陈艳丽,文金艳. 科研管理. 2013(10)
[8]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 于明洁,郭鹏,张果.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08)
[9]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 胡晓辉.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08)
[10]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 蒋同明,刘世庆. 科技管理研究. 2011(07)
博士论文
[1]集群企业创新网络、创新搜索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洪茹燕.浙江大学 2012
[2]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D]. 周立军.南开大学 2009
[3]企业网络中关系性交易治理机制及其影响研究[D]. 刘清华.浙江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研究[D]. 相婷.太原科技大学 2012
[2]博弈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D]. 王倩倩.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陈鸿鹰.浙江大学 2010
[4]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运行研究[D]. 黄海云.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2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0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