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基于全球投入产出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12 00: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对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贡献者"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自身在统计意义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更应看其对世界各国产生的拉动作用。本文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出发,推导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其他国家拉动系数及实际带动量的测算框架,利用OECD-ICIO提供的2005-2015年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在整体、国别和区域三个层面上,具体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结果表明:①样本期间内中国对世界经济拉动系数整体呈上升之势,有些年份对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长实际贡献近1个百分点,所做贡献巨大;②中国对世界经济实际贡献与区域价值链有关,在全球价值链三大板块中,由于中国处于亚洲价值链核心,从而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③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所依托的贸易方式看,相较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更是贡献者"的本质,而且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对如何实现经济更好增长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犹如现有研究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美价值链、亚洲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黄鹏等,2018),而中国和日本主要处于亚洲价值链的核心,美国处于北美价值链的核心,德国等处于欧洲价值链的核心。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并不是匀质的,不仅不同国家融入的程度各异,区域层面上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区域往往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地区)。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差异,因此,从分区域角度看,由于中国在北美价值链、亚洲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三大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不同,因此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也应该不尽相同。据此,我们将样本经济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以进一步从区域层面测度中国经济增长对其带动作用。图2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的拉动系数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对不同区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所能产生的带动系数或者说作用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带动系数最大的是亚洲地区和其他未分类区域,其次是欧洲地区,最后是北美地区。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以拉动系数为表现的作用力最大。在图2显示的结果中,之所以表现出其他地区的作用系数更大,主要是因为OECD-ICIO投入产出表中所涵盖的样本经济有关。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经合组织国家,其所涵盖的非经合组织国家数量相对较少,因而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没有具体显示,而在投入产出表中均归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这其中其实许多都处于亚洲价值链之中,从而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总之,图2显示的结果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划分结果是一致的,也是与前文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即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拉动系数,其实与价值链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密切相关。
图2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的拉动系数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对不同区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所能产生的带动系数或者说作用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带动系数最大的是亚洲地区和其他未分类区域,其次是欧洲地区,最后是北美地区。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以拉动系数为表现的作用力最大。在图2显示的结果中,之所以表现出其他地区的作用系数更大,主要是因为OECD-ICIO投入产出表中所涵盖的样本经济有关。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经合组织国家,其所涵盖的非经合组织国家数量相对较少,因而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没有具体显示,而在投入产出表中均归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这其中其实许多都处于亚洲价值链之中,从而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总之,图2显示的结果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划分结果是一致的,也是与前文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即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拉动系数,其实与价值链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密切相关。图3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带动量及其变化趋势。与前述图3绘制的拉动系数较为一致,不同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差距。即从样本区间看,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实际带动量,要显著高于对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从变化趋势角度看,前者的波动相对较大,而后者相对较为平稳。这一结果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伴随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定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后,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从整体带动量上看,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这是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范围上不断向欧美地区拓展,并深化与其合作关系的必然结果和表现。总之,无论是从拉动系数层面看还是从实际带动量层面看,图2和图3显示的测算结果均验证了前文的理论预期,对此,我们不再赘述。
本文编号:3029989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犹如现有研究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美价值链、亚洲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黄鹏等,2018),而中国和日本主要处于亚洲价值链的核心,美国处于北美价值链的核心,德国等处于欧洲价值链的核心。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并不是匀质的,不仅不同国家融入的程度各异,区域层面上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区域往往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地区)。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差异,因此,从分区域角度看,由于中国在北美价值链、亚洲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三大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不同,因此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也应该不尽相同。据此,我们将样本经济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以进一步从区域层面测度中国经济增长对其带动作用。图2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的拉动系数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对不同区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所能产生的带动系数或者说作用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带动系数最大的是亚洲地区和其他未分类区域,其次是欧洲地区,最后是北美地区。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以拉动系数为表现的作用力最大。在图2显示的结果中,之所以表现出其他地区的作用系数更大,主要是因为OECD-ICIO投入产出表中所涵盖的样本经济有关。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经合组织国家,其所涵盖的非经合组织国家数量相对较少,因而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没有具体显示,而在投入产出表中均归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这其中其实许多都处于亚洲价值链之中,从而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总之,图2显示的结果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划分结果是一致的,也是与前文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即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拉动系数,其实与价值链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密切相关。
图2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的拉动系数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对不同区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所能产生的带动系数或者说作用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带动系数最大的是亚洲地区和其他未分类区域,其次是欧洲地区,最后是北美地区。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以拉动系数为表现的作用力最大。在图2显示的结果中,之所以表现出其他地区的作用系数更大,主要是因为OECD-ICIO投入产出表中所涵盖的样本经济有关。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经合组织国家,其所涵盖的非经合组织国家数量相对较少,因而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没有具体显示,而在投入产出表中均归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这其中其实许多都处于亚洲价值链之中,从而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总之,图2显示的结果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划分结果是一致的,也是与前文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即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拉动系数,其实与价值链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密切相关。图3绘制的图显示的是2005-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带动量及其变化趋势。与前述图3绘制的拉动系数较为一致,不同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差距。即从样本区间看,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实际带动量,要显著高于对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从变化趋势角度看,前者的波动相对较大,而后者相对较为平稳。这一结果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伴随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定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后,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从整体带动量上看,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这是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范围上不断向欧美地区拓展,并深化与其合作关系的必然结果和表现。总之,无论是从拉动系数层面看还是从实际带动量层面看,图2和图3显示的测算结果均验证了前文的理论预期,对此,我们不再赘述。
本文编号:3029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2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