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1 12:16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并借助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区域的经济韧性难以从单一维度来判定,多维度指标所揭示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GDP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韧性较为保守,而就业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变动较大。第二,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区位和GDP规模无显著关系,而与其产业经济结构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式有显著关系。第三,湾区城市在经济韧性表现的差异可以用战略耦合来进行初步解释,深圳因自主耦合而经济韧性表现最佳,佛山和广州次之,香港和澳门因以依附耦合的方式嵌入全球金融和酒店网络,因而经济韧性相对较差。本文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大湾区案例和新的分析视角,推动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议未来要重视基于定性方法的经济韧性研究。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化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
从大湾区区域经济变化来看,较为明显的外部冲击有四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3年SARS引发的区域经济冲击和2012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外部冲击直接导致GDP、出口、工业增加值、失业人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个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波峰与波谷的变化状态,体现了区域经济韧性的不同表现(图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就业是受冲击最大的指标,降幅达到49.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为16.42%,出口和GDP增长近乎停滞。但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导致工业增加值出现下降趋势,反而仍然呈现正向增长21.32%,出口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弹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就业仍然是降幅最大的指标,但是其受冲击的幅度要远低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出现1996年来首次负向增长,GDP、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基本一致。总体而言2008年经济危机各指标均表现出趋同的态势。2003年SARS引发的区域冲击并未导致全局性影响,尽管该区域冲击导致了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幅降低,但对工业和出口影响不大,直接冲击的是就业。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体现,GDP及其他4个指标均表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到三点初步发现:第一,相对而言,GDP指标变动幅度最小,整体变动位于5条曲线较为折中的位置,而失业指标的变动幅度最大,消费指标其次,而且在每次危机发生时均发生显著的衰退。第二,在这四次危机中,出口和工业是韧性最佳的两个经济维度,与其余指标相比,相对变动幅度较较小,而工业比出口整体更为平稳。第三,GDP、失业和消费指标的韧性特征较为一致,呈现出一定的关联关系,然而工业指标在2005年之前的变动与其不一致,而之后的变动较为一致。
大湾区城市经济的多样化,导致不同城市在全球与区域分工中的经济表现截然不同,因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期区域经济韧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分别从出口贸易、工业生产、失业和消费方面,对各个城市的相对经济韧性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代表韧性的R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韧性,而不是绝对韧性。如果在同一个危机中,各个城市均表现出衰退,不管衰退是否严重,所有城市在R值上的反映将趋于平稳,例如图4b,2009年经济危机中,大湾区所有城市都遭受出口重创,因此增长率(虚线)虽然急剧下滑,但是所有城市的R值十分相似。结合图4可以发现,大湾区各城市在各个维度的韧性表现上,没有显著的东西岸差异,也跟城市经济规模没有显著的关联关系。从整体上看,出口、工业和消费维度的韧性的关联度较高,在四次危机期间均对各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只是各个城市在各次危机中的反应略有差异。总体而言,外部危机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最大,失业情况R值的峰值超过了GDP、出口贸易(1997年危机除外)、工业生产的R值峰值。虽然未能超过消费韧性的峰值,但总体波动次数最多,各城市展示出来的曲线最为紊乱,可以初步认为,就业韧性区域经济韧性中最薄弱的环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J]. 俞国军,贺灿飞,朱晟君. 地理研究. 2020(06)
[2]关系经济地理的研究脉络与中国实践理论创新[J]. 刘逸. 地理研究. 2020(05)
[3]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J]. 李金滟,张啸.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03)
[4]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张平宇,仇方道. 地理科学. 2020(02)
[5]产业多样化、创新与经济韧性——基于后危机时期珠三角的实证[J]. 杜志威,金利霞,刘秋华. 热带地理. 2019(02)
[6]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战略耦合与产业升级[J]. 刘逸,杨伟聪. 热带地理. 2019(02)
[7]经济韧性视角下城镇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基于东莞市樟木头、常平镇的对比分析[J]. 陈作任,李郇. 人文地理. 2018(04)
[8]战略耦合的研究脉络与问题[J]. 刘逸. 地理研究. 2018(07)
[9]制度演化与区域经济弹性——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J]. 胡晓辉,张文忠. 地理研究. 2018(07)
[10]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 陈梦远.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1)
本文编号:3044334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化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
从大湾区区域经济变化来看,较为明显的外部冲击有四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3年SARS引发的区域经济冲击和2012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外部冲击直接导致GDP、出口、工业增加值、失业人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个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波峰与波谷的变化状态,体现了区域经济韧性的不同表现(图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就业是受冲击最大的指标,降幅达到49.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为16.42%,出口和GDP增长近乎停滞。但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导致工业增加值出现下降趋势,反而仍然呈现正向增长21.32%,出口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弹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就业仍然是降幅最大的指标,但是其受冲击的幅度要远低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出现1996年来首次负向增长,GDP、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基本一致。总体而言2008年经济危机各指标均表现出趋同的态势。2003年SARS引发的区域冲击并未导致全局性影响,尽管该区域冲击导致了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幅降低,但对工业和出口影响不大,直接冲击的是就业。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体现,GDP及其他4个指标均表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到三点初步发现:第一,相对而言,GDP指标变动幅度最小,整体变动位于5条曲线较为折中的位置,而失业指标的变动幅度最大,消费指标其次,而且在每次危机发生时均发生显著的衰退。第二,在这四次危机中,出口和工业是韧性最佳的两个经济维度,与其余指标相比,相对变动幅度较较小,而工业比出口整体更为平稳。第三,GDP、失业和消费指标的韧性特征较为一致,呈现出一定的关联关系,然而工业指标在2005年之前的变动与其不一致,而之后的变动较为一致。
大湾区城市经济的多样化,导致不同城市在全球与区域分工中的经济表现截然不同,因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期区域经济韧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分别从出口贸易、工业生产、失业和消费方面,对各个城市的相对经济韧性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代表韧性的R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韧性,而不是绝对韧性。如果在同一个危机中,各个城市均表现出衰退,不管衰退是否严重,所有城市在R值上的反映将趋于平稳,例如图4b,2009年经济危机中,大湾区所有城市都遭受出口重创,因此增长率(虚线)虽然急剧下滑,但是所有城市的R值十分相似。结合图4可以发现,大湾区各城市在各个维度的韧性表现上,没有显著的东西岸差异,也跟城市经济规模没有显著的关联关系。从整体上看,出口、工业和消费维度的韧性的关联度较高,在四次危机期间均对各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只是各个城市在各次危机中的反应略有差异。总体而言,外部危机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最大,失业情况R值的峰值超过了GDP、出口贸易(1997年危机除外)、工业生产的R值峰值。虽然未能超过消费韧性的峰值,但总体波动次数最多,各城市展示出来的曲线最为紊乱,可以初步认为,就业韧性区域经济韧性中最薄弱的环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J]. 俞国军,贺灿飞,朱晟君. 地理研究. 2020(06)
[2]关系经济地理的研究脉络与中国实践理论创新[J]. 刘逸. 地理研究. 2020(05)
[3]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J]. 李金滟,张啸.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03)
[4]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张平宇,仇方道. 地理科学. 2020(02)
[5]产业多样化、创新与经济韧性——基于后危机时期珠三角的实证[J]. 杜志威,金利霞,刘秋华. 热带地理. 2019(02)
[6]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战略耦合与产业升级[J]. 刘逸,杨伟聪. 热带地理. 2019(02)
[7]经济韧性视角下城镇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基于东莞市樟木头、常平镇的对比分析[J]. 陈作任,李郇. 人文地理. 2018(04)
[8]战略耦合的研究脉络与问题[J]. 刘逸. 地理研究. 2018(07)
[9]制度演化与区域经济弹性——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J]. 胡晓辉,张文忠. 地理研究. 2018(07)
[10]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 陈梦远.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1)
本文编号:3044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4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