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7:00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的集聚度,且区域内的产学研合作存在着关系松散、动力不足、模式不稳定等问题。因此,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必然会长期存在,而谋求区域间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整合优化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以区域作为最小单元,从跨区域的角度出发,对以不同省市成员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与其他成员联系与交流的活跃程度进行重点研究。首先引进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扩展霍特林模型分析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介平台在整体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中重要作用;其次,本文尝试甩开经济发展程度作为我国31个省市聚类分析的唯一依据,而是引进整体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密集程度,为未来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构建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实证支持;最后,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试图利用实证数据验证区域创新能力与对外产学研合作扩散强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得出我国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应重视区域管理,充分发挥中介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和“梯度推进与扩散”作用;厘清政府等中介平台的角色定位,明确其在产学研合作不同环节中的作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产学研合作方式的优化,提高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密度和效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图。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跨区域 社会网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3 综合述评16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6-19
  • 1.3.1 研究内容16-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19-20
  • 第2章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概念与理论基础20-26
  • 2.1 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界定20-22
  • 2.1.1 区域20
  • 2.1.2 产学研合作20-21
  • 2.1.3 区域产学研合作21-22
  • 2.2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22-23
  • 2.2.1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内涵22
  • 2.2.2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特征22-23
  • 2.3 理论基础23-26
  • 2.3.1 资源禀赋理论23-24
  • 2.3.2 梯度推移与增长极理论24-26
  • 第3章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构图及模型建构26-32
  • 3.1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构图26-27
  • 3.2 霍特林模型及其拓展27-32
  • 3.2.1 模型假设27
  • 3.2.2 模型描述27-29
  • 3.2.3 提出假设29-32
  • 第4章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32-46
  • 4.1 研究对象及方法32-33
  • 4.1.1 研究对象32
  • 4.1.2 研究方法32-33
  • 4.2 政府主导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图33-34
  • 4.2.1 节点的选择33
  • 4.2.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3
  • 4.2.3 政府主导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分析33-34
  • 4.3 我国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总体分析34-41
  • 4.3.1 我国跨区域共同申请专利分析方法34-36
  • 4.3.2 我国跨区域共同申请专利的总体分析36-41
  • 4.4 官方与总体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方差分析41-42
  • 4.5 区域内创新能力与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强度关系分析42-44
  • 4.6 研究结果44-46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46-52
  • 5.1 结论46-47
  • 5.1.1 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存在“增长极”和梯度推移46
  • 5.1.2 中介平台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46-47
  • 5.1.3 区域内创新能力与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强度呈现正相关性47
  • 5.2 政策建议47-49
  • 5.2.1 发挥区域管理的作用47
  • 5.2.2 厘清政府等中介平台的角色定位47-49
  • 5.2.3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构建49
  • 5.3 不足及展望49-52
  • 参考文献52-58
  • 致谢58-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迎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博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3年11期

2 党洪莉;;社会网络分析推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05期

3 费钟琳;王京安;;社会网络分析:一种管理研究方法和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4期

4 向希尧;蔡虹;;基于专利引用的社会网络分析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管理学报;2012年04期

5 ;社会网络分析国际研讨会暨第9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研究研讨会[J];管理学报;2013年03期

6 温芳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合作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7期

7 贾旭光;黄婉秋;;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在旅客价值研究应用的意义[J];中国商贸;2013年34期

8 熊文鹏;徐江龙;;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公共领域舆论管理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4年07期

9 殷国鹏;莫云生;陈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促进隐性知识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翟伟希;陶乃航;郭吉安;;社会网络分析在团体知识共享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绍奇;张楠楠;张敏强;;中国心理学界论文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蔡剑文;苏海潮;;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燕平;孙铁铮;;基于多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风险发现与监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汪明亮;;犯罪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会网络分析[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5 李东泉;魏登宇;卢金河;;社会网络分析在规划管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明洁;王可欣;陈爽;;什么样的人更具有影响力:一项基于人格特征的社会网络分析[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陈百龄;;资料库中寻人脉:应用网络分析于电脑辅助报道[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8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勇进;陈兴鹏;;白银市资源型企业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吴冰;王重鸣;;软件产业社会网络分析:一个案例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徐勇;社会网络分析应用 稳步提升用户ARPU[N];人民邮电;2009年

2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郭台辉;社会网络分析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韬;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政府微博有效回应网络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如亮;Moodle社会网络分析插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泛珠三角经济联系与合作网络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宋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Web数据挖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黎明;基于模糊系统的社会网络预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于新勇;“东突”恐怖主义威胁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诸利亮;企业管理者职务犯罪的社会网络分析:“圈子”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刘芳芳;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包惠民;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5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