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成方法的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及指示作用
发布时间:2021-06-20 10:29
[目的]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潜力是生态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集成极差变换、均方差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筛选了34个基础指标建构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6年的数据对省域及其省内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1)资源环境压力,陕西省整体较小,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属于省域的高压力区,咸阳市、西安市为中等压力区,宝鸡市、延安市、商洛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为低压力区;(2)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整体较大,西安市为高值区,咸阳市、安康市、榆林市、渭南市、汉中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中值区,延安市、商洛市为低值区;(3)西安市、安康市、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处于富余状态,咸阳市和延安市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处于超载状态。[结论](1)环境支撑是陕西省的短板,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2)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等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承载潜力最大的西安市受经济及人口压力增长因素影响,应更加注重疏解人口、产业向外转移;(3)尽管安康、宝鸡、汉中、商洛也处于...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陕西省与近邻省(区、市)的资源环境压力比较
陕西省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值为0.540 7分(表4)。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和陕西省近邻的晋、内蒙古、豫、鄂、渝、川等省(区、市)的资源环境承综合载力并编制柱状对比图2。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尽管较大(图2)但是支撑承载能力的因素结构并不好(表4),环境支撑评价值仅为0.073 0,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仅约为14%,这充分说明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属于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惯性作用,而环境支撑较为脆弱,可见环境支撑是陕西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除重庆外的陕西省近邻省和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的西北省(自治区)与陕西省一样,资源丰度与经济社会进步对其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均高,而环境支撑属于其发展中的短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J]. 何秋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2]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樊杰,周侃,王亚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3]四川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构建[J]. 杨渺,甘泉,叶宏,李国明,欧阳志云,黄勤. 四川环境. 2017(01)
[4]基于灰色关联定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 冯欢,谢世友,柳芬,崔莹,陈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5]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J]. 陈兆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 经卓玮,马友华,张贵友,王强,王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0)
[7]贵阳市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 吕敬堂,吕大明,刘海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2)
[8]基于GIS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王雪军,付晓,孙玉军,黄国胜,张煜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
[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J]. 任建兰,常军,张晓青,张宝雷,王成新,张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1)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本文编号:323902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陕西省与近邻省(区、市)的资源环境压力比较
陕西省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值为0.540 7分(表4)。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和陕西省近邻的晋、内蒙古、豫、鄂、渝、川等省(区、市)的资源环境承综合载力并编制柱状对比图2。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尽管较大(图2)但是支撑承载能力的因素结构并不好(表4),环境支撑评价值仅为0.073 0,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仅约为14%,这充分说明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属于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惯性作用,而环境支撑较为脆弱,可见环境支撑是陕西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除重庆外的陕西省近邻省和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的西北省(自治区)与陕西省一样,资源丰度与经济社会进步对其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均高,而环境支撑属于其发展中的短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J]. 何秋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2]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樊杰,周侃,王亚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3]四川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构建[J]. 杨渺,甘泉,叶宏,李国明,欧阳志云,黄勤. 四川环境. 2017(01)
[4]基于灰色关联定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 冯欢,谢世友,柳芬,崔莹,陈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5]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J]. 陈兆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 经卓玮,马友华,张贵友,王强,王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0)
[7]贵阳市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 吕敬堂,吕大明,刘海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2)
[8]基于GIS赣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王雪军,付晓,孙玉军,黄国胜,张煜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
[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J]. 任建兰,常军,张晓青,张宝雷,王成新,张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1)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本文编号:3239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23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