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论超常供给学派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7-24 14:15
  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机事件给人民生命及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医疗物资等动员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已经成为有效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难题。在分析急时、战时和平时动员资源需求的基础上,介绍超常供给学派形成的历史脉络;对比超常供给理论与西方供给学派及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提出了超常供给理论的框架,总结了超常供给理论的特征。研究认为:超常供给理论是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主要用于解决急时、战时和市场严重失衡等危机状态下的供需矛盾问题,其核心思想是为应对危机提供稳定的资源超常供给能力。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论超常供给学派的形成


国民经济动员与超常供给之间的关系

学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国情


因此,超常供给学派的理论是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立足根基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5]。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经济学研究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超常供给学派的理论以应对危机事件为出发点,继续结合中国国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可填补中国“供给侧”角度所对应经济学理论的不足,旨在为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概括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四、超常供给学派的理论框架及特征

框架图,学派,框架


超常供给学派作为经济学领域内一个全新的学派,其理论框架包含诸多具体的元素,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超常供给学派坚持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纲领为核心理念,明确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质就是在危机发生时,实现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从原本依靠“需求拉动”转为现行办法“供给侧”入手,着重减少需求依赖,增强超常供给能力。所以,必须关注经济体产出过程中资源的供给流程以及相应的管理环节与管理模式[26]。另外,超常供给学派的理论框架依赖于对现有敏捷动员理论体系的发展升级,主要思想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系统集成方法中可提炼出的思想。同时,该理论框架顺应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并对其做出重要补充与完善。超常供给学派理论的最终目标与其他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和观点类似,旨在解决危态下经济体运行出现的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其实现载体为动员领域内的供应链、产业链、动员链、动员网、动员联盟、动员物流、区域协同动员等。供应链和产业链本身具备的储备和生产能力有限,在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利用率也未必达到理想值,因此实现超常供给需要激发并释放这些实体的潜力。动员链、动员网、动员联盟、动员物流、区域协同动员等具体载体是实现超常供给的实体依托,合理高效地梳理、运用这些体系及其包含的思想和理论是提供稳定超常供给能力的直接途径,其中动员联盟是实现超常供给的组织基础,动员链和动员网是超常供给的实现载体,集成动员则是实现超常供给的实现形式。动员链是组建动员联盟的内在依据,另外可将动员链进一步穿插、交织、糅合形成动员网,而动员物流是动员链和动员网作用于经济系统的具体体现。区域协同动员则强调大范围内“体”与“体”之间的协调及联系,形成协同应急、合作共赢的局面,达到“1+1>2”的目的。这些实现超常供给的实体全部是基于经济体的,不会脱离现有经济体条件及其包含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集合而独立存在。从实现超常供给的稳定性来看,可靠性、鲁棒性和安全性是三个可考量的指标。在危态下,可靠性是对供给资源所需供应链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基于应急物资供应链的组成结构,其可靠性由供应链中每个环节完成供应交付的可能性及其内部结构所决定[18]10,因此进行可靠性优化工作是释放供应链潜能、实现超常供给的重要方法。而为使供应链网络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经过重新调整可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即提高超常供给体系的维稳能力,鲁棒性优化便也成为实现稳定超常供给能力的重要方法[4]21。另外在衡量动员水平时,安全性这一标准最为关键,在追求实现超常供给所做的动员工作中出现“过度动员”或“动员不足”时都会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失衡,给社会经济体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因此提高安全水平也是提供稳定超常供给能力的实现渠道。对于超常供给理论的实践意义测度,最直接、最准确的测度量即为经济体提供的稳定超常供给能力,对该种能力的衡量指标可分为两种:弹性指标和柔性指标。二者均为正指标,指标值越大,越接近实际要求。动员资源“供给—危态”弹性的概念为:危态下危态级别的变化量所引起动员资源超常规供给的变化量[2]29。因此弹性指标值越大,在危态级别的变化量不变时,动员资源的超常规供给的可变化量越大,越能适应危态下剧烈波动的需求变化。另外,经济体动员潜力所体现出的超常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的柔性,即经济体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可做出的反应或动作。压力这个概念既可以涵盖需求的紧迫程度,也可以涵盖动员主体所采用的各种动员手段对经济体的干预强度[1]7,因此提高柔性指标值可提高动员主体应对紧迫需求时表现出的响应速度和能力,是稳定超常供给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二战后六轮减税的逻辑及演进中的宏观调控——兼论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抉择的启示[J]. 苏京春,王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J]. 林兆木.  新湘评论. 2019(05)
[3]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的敏捷动员理论体系[J]. 张纪海,樊伟,师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基本理论研究[J]. 巩玲君,张纪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别[J]. 褚思真.  当代经济. 2017(34)
[6]成品油现行定价机制与成品油市场平衡关联研究[J]. 李治国,齐素素,韩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与当前经济政策选择[J]. 李旭章,龙小燕.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7)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 肖林.  科学发展. 2016(03)
[9]“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 贾康,苏京春.  全球化. 2016(02)
[10]论集成动员[J]. 孔昭君,韩秋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硕士论文
[1]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供应链可靠性优化的研究[D]. 任帆.北京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00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300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