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效率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1 05:39
科技是国之利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充分利用这把利器,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的问题,中国经济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且到2035年中国科技实力将大幅度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成熟的国家创新系统作为基础。美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其创新系统中有很多优点,中国应该充分借鉴,本文通过对中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和效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丰富了对国家创新系统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国家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分工,本文将国家创新系统分为了政府、企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四个要素。第三部分是从政府、企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四个要素分别对中美两国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从整体角度对中美两国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应用DEA方法分别对两国国家...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支出
中国政府研发支出
美国企业研发支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创新能力及其指标设计研究[J]. 汤鹏主. 社会科学家. 2015(10)
[2]国家(地区)层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测度述评[J]. 王刚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03)
[3]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战略研究[J]. 杨东德,滕兴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4]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 郭淡泊,雷家骕,张俊芳,彭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5]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一个研究框架:功能-阶段模型[J]. 刘立,李正风,刘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6]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 刘志春.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7]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J]. 林海芬,苏敬勤. 管理学报. 2010(04)
[8]中国NIS对跨国公司集成创新的路径依赖研究[J]. 陈恒,宋侠.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1)
[9]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J]. 曾德明,彭盾. 科学管理研究. 2009(03)
[10]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J]. 马万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1)
博士论文
[1]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 何爽.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D]. 王岩.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D]. 付柔.南昌大学 2014
[2]中美创新体系比较及启示[D]. 张瑞.武汉科技大学 2013
[3]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 张晓波.中共中央党校 2011
[4]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D]. 蒋小燕.厦门大学 2009
[5]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与国际比较研究[D]. 丁明磊.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D]. 周辉.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8358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支出
中国政府研发支出
美国企业研发支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创新能力及其指标设计研究[J]. 汤鹏主. 社会科学家. 2015(10)
[2]国家(地区)层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测度述评[J]. 王刚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03)
[3]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战略研究[J]. 杨东德,滕兴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4]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 郭淡泊,雷家骕,张俊芳,彭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5]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一个研究框架:功能-阶段模型[J]. 刘立,李正风,刘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6]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 刘志春.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7]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评介及启示[J]. 林海芬,苏敬勤. 管理学报. 2010(04)
[8]中国NIS对跨国公司集成创新的路径依赖研究[J]. 陈恒,宋侠.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1)
[9]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J]. 曾德明,彭盾. 科学管理研究. 2009(03)
[10]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J]. 马万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1)
博士论文
[1]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 何爽.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D]. 王岩.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D]. 付柔.南昌大学 2014
[2]中美创新体系比较及启示[D]. 张瑞.武汉科技大学 2013
[3]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 张晓波.中共中央党校 2011
[4]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D]. 蒋小燕.厦门大学 2009
[5]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与国际比较研究[D]. 丁明磊.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D]. 周辉.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8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4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