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演进及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01 08:0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差距拉大—逐渐缩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维持不变的过程,逐步趋于收敛,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基础、资本投入、区域要素配置、区域要素使用和制度因素的地区异质性。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开放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宏观区域政策和区域管理体制。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1978—2017年人均GDP人口加权标准差系数趋势图
第一,空间分解。运用由Akita and Miyata(2010)提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行分解。第一重分解将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分解为“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和“四大板块”组间差距之和。由图3可以看出,1978—1990年中国“四大板块”组内差距显著高于“四大板块”组间差距,并且1978—1990年中国“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变动过程与1978—1990年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过程一致,可初步判断,1978—1990年“四大板块”组内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样,1991—2017年中国“四大板块”组间差距显著高于“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并且1991—2017年中国“四大板块”组间差距变动过程与1991—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过程高度一致,主要表现为1991—2004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2004年之后为下降、再趋于平稳,且1993年、2000年、2009年小幅波动也具有一致性。据此,可以初步判断,1991—2017年“四大板块”组间差距是导致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分解。由图3可以看出,1990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拐点。基于此,选取1990年、2004年与2017年3个时间点,在第一重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行二重分解(产业分析),从产业的视角对中国省际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显示,1990年,“四大板块”内的产业发展差距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总体贡献为63.43%,这表明,“四大板块”内的产业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从产业角度来看,1990年第二产业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达89.4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仅为10.56%;从“四大板块”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区内差距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达56.01%,超过了其他3个区域之和。在2004年和2017年,“四大板块”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分别是59.19%和59.36%。这表明,2004年和2017年,“四大板块”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四大板块”内部的产业发展差距是次要原因。第三产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04年、2017年第三产业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51.19%、64.81%,与1990年产业分解比较,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贡献产业,并且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90年的10.35%提高到2017年的64.81%;1990年、2004年、2017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均为负,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发挥反向作用;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1990年接近90%,到2004年略低于第三产业,再到2017年远低于第三产业贡献率,较1990年、2004分别下降了52.62个百分点、12.19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组内产业发展差距对组内整体发展差距的贡献方面,东部地区贡献率最大。在2004年和2017年,东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占比分别为36.8%和31.98%,远远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占比呈下降态势,2017年比2004年下降了4.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虽占比较小,但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西部地区增幅为2.3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幅为2.1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幅为0.14个百分点。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的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四大板块”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3. 空间相关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 彭定赟,王云航.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空间均等化——基于中国高速铁路的自然实验[J]. 年猛. 财贸经济. 2019(08)
[3]区域经济从“东西差异”向“南北差异”转变[J]. 张振翼,林超,钟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45)
[4]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J]. 车磊,白永平,周亮,汪凡,纪学朋,乔富伟. 地理科学. 2018(11)
[5]高铁开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J]. 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 财贸经济. 2018(06)
[6]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J]. 刘华军,彭莹,裴延峰,贾文星. 财经研究. 2018(06)
[7]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J]. 匡兵,卢新海,周敏,饶映雪. 地理科学. 2017(12)
[8]腐败、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异质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分析[J]. 叶金珍,安虎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2)
[9]区域差距再评估与缩小路径[J]. 王珺. 学术研究. 2017(11)
[10]“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本文编号:3469807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1978—2017年人均GDP人口加权标准差系数趋势图
第一,空间分解。运用由Akita and Miyata(2010)提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行分解。第一重分解将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分解为“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和“四大板块”组间差距之和。由图3可以看出,1978—1990年中国“四大板块”组内差距显著高于“四大板块”组间差距,并且1978—1990年中国“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变动过程与1978—1990年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过程一致,可初步判断,1978—1990年“四大板块”组内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样,1991—2017年中国“四大板块”组间差距显著高于“四大板块”组内差距,并且1991—2017年中国“四大板块”组间差距变动过程与1991—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过程高度一致,主要表现为1991—2004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2004年之后为下降、再趋于平稳,且1993年、2000年、2009年小幅波动也具有一致性。据此,可以初步判断,1991—2017年“四大板块”组间差距是导致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分解。由图3可以看出,1990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拐点。基于此,选取1990年、2004年与2017年3个时间点,在第一重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行二重分解(产业分析),从产业的视角对中国省际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显示,1990年,“四大板块”内的产业发展差距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总体贡献为63.43%,这表明,“四大板块”内的产业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从产业角度来看,1990年第二产业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达89.4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仅为10.56%;从“四大板块”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区内差距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达56.01%,超过了其他3个区域之和。在2004年和2017年,“四大板块”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分别是59.19%和59.36%。这表明,2004年和2017年,“四大板块”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四大板块”内部的产业发展差距是次要原因。第三产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04年、2017年第三产业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51.19%、64.81%,与1990年产业分解比较,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贡献产业,并且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90年的10.35%提高到2017年的64.81%;1990年、2004年、2017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均为负,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发挥反向作用;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1990年接近90%,到2004年略低于第三产业,再到2017年远低于第三产业贡献率,较1990年、2004分别下降了52.62个百分点、12.19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组内产业发展差距对组内整体发展差距的贡献方面,东部地区贡献率最大。在2004年和2017年,东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占比分别为36.8%和31.98%,远远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占比呈下降态势,2017年比2004年下降了4.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组内产业发展差距贡献虽占比较小,但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西部地区增幅为2.3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幅为2.1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幅为0.14个百分点。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的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四大板块”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3. 空间相关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 彭定赟,王云航.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空间均等化——基于中国高速铁路的自然实验[J]. 年猛. 财贸经济. 2019(08)
[3]区域经济从“东西差异”向“南北差异”转变[J]. 张振翼,林超,钟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45)
[4]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J]. 车磊,白永平,周亮,汪凡,纪学朋,乔富伟. 地理科学. 2018(11)
[5]高铁开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J]. 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 财贸经济. 2018(06)
[6]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J]. 刘华军,彭莹,裴延峰,贾文星. 财经研究. 2018(06)
[7]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J]. 匡兵,卢新海,周敏,饶映雪. 地理科学. 2017(12)
[8]腐败、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异质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分析[J]. 叶金珍,安虎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2)
[9]区域差距再评估与缩小路径[J]. 王珺. 学术研究. 2017(11)
[10]“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本文编号:3469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6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