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02:29
  当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及海啸等。而环境恶化间接造成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生态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诚然,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协调生态-灾害-经济向良好状态发展,创建生态文明、减灾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在总结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运用投影寻踪—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降维,最终确立28项评价指标;其次,借鉴综合效益函数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最后,引入全国31省(市)十二五期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计算出各省市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并结合Arcgis软件中的点位重合法对各区域重叠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十二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区域灾害及社会经济活动整体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稳定发展状态,为中级耦合协调,三系统之间的发展密切关联;2)就整体发展状况而言,全国濒临失调省份数量明显减少,总体发展得到一定改善,东北地区和... 

【文章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关系研究


技术路线图

关系图,区域灾害,生态环境,耦合作用


图 4.1 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作用关系图源:本图根据相关文献由作者绘制中各要素配合协调与否,直接影响整体耦合度,系统相互之间以及个因素之间,只有在和谐同步、良性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系统合度体现了系统之间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应用领域相当领域、地理领域、生态领域等。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耦合多见于环境经济、生态与城市化等方面的耦合关系研究。生态环境

时序变化,子系统,区域灾害,生态环境综合指数


图 5.1 2011-2015 年全国各子系统综合值的时序变化来源:本图根据表 5.3 由作者绘制表 5.3 和图 5.1 可知:一,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由 0.518 上升至 0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但改善状况不明显;区域灾害综合指数整体2011—2012 年由 0.497 下降至 0.476,到 2013 年上升至 0.482,从降,到 2015 年为 0.433。灾害综合指数变动幅度不定,说明灾害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熵值法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 颜双波.  统计与决策. 2017(21)
[2]化肥施用量与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J]. 樊帆,张明如.  统计与决策. 2017(19)
[3]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王会芝.  经济与管理. 2017(05)
[4]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J]. 史培军,王季薇,张钢锋,孔锋,王静爱.  地理研究. 2017(08)
[5]1949-2015年中国典型自然灾害及粮食灾损特征[J]. 赵映慧,郭晶鹏,毛克彪,项亚楠,李怡函,韩家琪,吴馁.  地理学报. 2017(07)
[6]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 王国霞,刘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7)
[7]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 杨凌,寇宏伟.  科研管理. 2017(06)
[8]深部矿井工作面开采与灾害耦合关系分析[J]. 刘虎,张呈祥,张凡,刘志刚.  煤矿开采. 2017(03)
[9]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及其胁迫关系探讨[J]. 吕越,陈忠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3)
[10]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 塔娜,宁小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5)

博士论文
[1]城镇化与地质灾害耦合关系研究[D]. 韩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变化环境下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综合应对[D]. 袁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
[3]人类活动与地震灾害耦合系统[D]. 李晓璐.电子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生态风险耦合关系研究[D]. 雷慧敏.东华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耦合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动态研究[D]. 王搏.湖南大学 2014
[3]长株潭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郭任.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1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