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通用性、全球创新链嵌入与国际知识流
发布时间:2021-11-29 09:59
文章通过技术的通用性水平差异刻画各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位置,并在非线性双指数知识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知识在全球创新链不同环节间的流动。研究表明,知识流在全球创新链的上游和下游强度较高,在中游强度较低,中国制造业的融入位置处于全球创新链的中下游,并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下游化趋势日趋显著。在下游化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企业完成了由低端技术的供给者向技术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型,实现了对全球的科学知识资源的高效利用,但研发资源集中于下游环节使得企业更加依赖国外技术,技术革新过程受制于人。在上游通用性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业企业仍然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亟需抓住新一轮通用性技术革新的机遇,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知识使用者向知识创造者转型。
【文章来源】:南方经济.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创新链中技术内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区位的组合
通过引用他国专利的通用性水平分析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创新链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处于全球创新链的中下游,并在近年来逐渐呈现“下游化”趋势(见图2)。2011年,在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内需市场持续扩张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得企业逐渐将生产重心转移向国内市场,并利用国际间知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运用于供给国内需求市场的过程中。资源逐渐由加工、装配环节流向营销、市场、品牌等下游非实体环节,部分中国企业实现了由加工贸易向品牌商的转变,也实现了由低端技术供给者向技术资源整合者的转型。整体来看,借助于外部知识资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在近年逐步提升,并借助强大的内需市场逐渐降低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通过表3回归1可以看出,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提升行业间知识流的强度。相比于研发型知识流,应用型知识流中,溢出方和接收方的技术互补,而非同质,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知识流强度及专利间引用频率较低。通过表3回归4和回归5可以看出,创新链上游对创新链下游的引用随着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而上升,创新链下游对创新链上游的引用随着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而下降,在应用型知识流中,创新链下游对创新链上游是互补的关系,但处于全球创新链下游的企业更加依赖处于全球创新链上游的企业。这也验证了假说2中应用型知识流强度较低,接收方对溢出方的技术依赖性较强的推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J]. 高翔,黄建忠,袁凯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2]中国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模式探析[J]. 刘皖青,张战仁,张润强,占正云.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6)
[3]文化距离、文化严格程度与跨国知识溢出[J]. 李琳,郭立宏. 科学学研究. 2018(06)
[4]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J]. 潘文卿,李跟强. 管理评论. 2018(05)
[5]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微笑曲线”存在吗?——基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方法[J]. 倪红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11)
[6]全球研发网络、结构化镶嵌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 王建华,卓雅玲. 科学学研究. 2016(07)
[7]全球研发网络等级分工的形成——基于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转移视角[J]. 张战仁,占正云. 科学学研究. 2016(04)
[8]全球创新价值链模式的国际研发投资转移研究[J]. 张战仁,李一莉. 科学学研究. 2015(10)
[9]地理距离、法律制度临近与国际知识扩散模式[J]. 王建华. 科学学研究. 2015(07)
[10]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升级框架与思路[J]. 杨锐,刘志彪.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5(04)
本文编号:3526305
【文章来源】:南方经济.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创新链中技术内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区位的组合
通过引用他国专利的通用性水平分析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创新链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处于全球创新链的中下游,并在近年来逐渐呈现“下游化”趋势(见图2)。2011年,在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内需市场持续扩张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得企业逐渐将生产重心转移向国内市场,并利用国际间知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运用于供给国内需求市场的过程中。资源逐渐由加工、装配环节流向营销、市场、品牌等下游非实体环节,部分中国企业实现了由加工贸易向品牌商的转变,也实现了由低端技术供给者向技术资源整合者的转型。整体来看,借助于外部知识资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在近年逐步提升,并借助强大的内需市场逐渐降低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通过表3回归1可以看出,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提升行业间知识流的强度。相比于研发型知识流,应用型知识流中,溢出方和接收方的技术互补,而非同质,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知识流强度及专利间引用频率较低。通过表3回归4和回归5可以看出,创新链上游对创新链下游的引用随着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而上升,创新链下游对创新链上游的引用随着相对嵌入位置的接近而下降,在应用型知识流中,创新链下游对创新链上游是互补的关系,但处于全球创新链下游的企业更加依赖处于全球创新链上游的企业。这也验证了假说2中应用型知识流强度较低,接收方对溢出方的技术依赖性较强的推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J]. 高翔,黄建忠,袁凯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2]中国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模式探析[J]. 刘皖青,张战仁,张润强,占正云.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6)
[3]文化距离、文化严格程度与跨国知识溢出[J]. 李琳,郭立宏. 科学学研究. 2018(06)
[4]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J]. 潘文卿,李跟强. 管理评论. 2018(05)
[5]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微笑曲线”存在吗?——基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方法[J]. 倪红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11)
[6]全球研发网络、结构化镶嵌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 王建华,卓雅玲. 科学学研究. 2016(07)
[7]全球研发网络等级分工的形成——基于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转移视角[J]. 张战仁,占正云. 科学学研究. 2016(04)
[8]全球创新价值链模式的国际研发投资转移研究[J]. 张战仁,李一莉. 科学学研究. 2015(10)
[9]地理距离、法律制度临近与国际知识扩散模式[J]. 王建华. 科学学研究. 2015(07)
[10]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升级框架与思路[J]. 杨锐,刘志彪.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5(04)
本文编号:3526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2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