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创新效应和能源效应的双重视角

发布时间:2021-11-29 10:31
  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本累积过剩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何在,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理论分析发现:长期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要素增加;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外部性;为使技术水平达到社会最优,政府应承担大约一半的创新成本。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和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政府是一个有为政府,财政承担了大约一半的社会研发成本;当前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也有较大差距。故研究结论为:未来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和"稳增长"的保证,政府应给予社会科技创新活动优惠政策和补贴,促进技术水平进步。 

【文章来源】:经济问题探索.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创新效应和能源效应的双重视角


技术创新市场失灵

增长率,比例,世界,差距


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离不开高额的研发经费投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从技术模仿中获得的进步开始减弱,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图2展示了自200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以及专利授权情况。从绝对量上看,我国研发支出逐年稳步增加,专利授权数量也大幅提升;从增长速度看,我国各年研发经费支出的增速均超过了GDP增速。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研发支出的增速也有所下降,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进入“十三五”后,国家开始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研发支出的增速又开始逐步上升。虽然中国研发支出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与过去相比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绘制的中国、美国和世界2000年以来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在本世纪初,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89%,远低于2.06%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期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62%;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非常重视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到2016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11%,略低于2.2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同期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74%,中美之间研发支出的差距仍然较大。

世界,比例,美国,经济增长


本世纪以来中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那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呢?本节将采用量化方法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明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可以看到,资本报酬占GDP的比例在4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在55%左右,这符合我们3.2节中关于资本报酬份额rK/Y和劳动报酬份额wL/Y固定不变的假设。其次发现资本要素的增长率在近些年持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2018年仅贡献2.6个百分点。再次发现劳动增长率非常低且不断下降,2018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最后发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近几年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1.5个百分点,上升到2018年的4.0个百分点。图4 2000-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的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景气机理研究[J]. 杨淼,雷家骕.  经济学家. 2019(06)
[2]研发投入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J]. 刘建翠,郑世林.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8(04)
[3]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J]. 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  管理世界. 2017(12)
[4]制度创新理论的生成与发展[J]. 文魁,徐则荣.  当代经济研究. 2013(07)
[5]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 段云龙.  生产力研究. 2010(05)
[6]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评述[J]. 韩振海,李国平.  科学管理研究. 2004(02)
[7]保罗·罗默对新增长理论的贡献[J]. 张建华,刘仁军.  经济学动态. 2004(02)
[8]罗伯特·索洛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述评[J]. 郭庆旺.  世界经济研究. 1988(03)

博士论文
[1]创新驱动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D]. 何雄就.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本文编号:3526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26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