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23:09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
【文章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各省份知识资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如图1所示的区域知识资本赫芬达尔指数可以看出,区域之间知识资本的差异程度较高,赫芬达尔指数为0.25左右。2000—2009年,各省份全部专利存量和其中的发明专利存量都经历了差异扩大化发展的过程,全部专利的差异程度相对更高。2012—2017年,全部专利存量和发明专利存量赫芬达尔指数逐步下降,虽然仍高于2000年水平,但各省份拥有的知识资本开始呈现差异收敛化趋势。具体来看,少数省份的知识资本存量远高于其他省份,大多数省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区域知识资本呈现较为明显的极化特征。如图2所示,2017年中国各省平均知识资本存量为23.42万件,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全部专利存量最多,分别达到115.53万件、114.21万件和101.92万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占全国全部专利存量的近一半;而专利存量最少的海南和青海,全部专利存量分别为8492.87件和5055.68件,仅占全国总量的0.2%。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含量最高,反映了各区域的真实创新水平。2017年中国各省份平均发明专利存量为3.64万件,其中北京、广东和江苏的发明专利存量最高,分别为15.67万件、15.47万件和14.03万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共占全国发明专利存量的41.39%;而宁夏、海南和青海的发明专利存量较少,仅占全国发明专利总量的0.4%。可以认为,中国知识资本主要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稳定创新优势区域,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位于全国均值水平附近,其余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也是未来承东启西、带动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本形成的关键。
知识资本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积累性质,易受到周边区域知识生产的影响,从而产生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如图3所示,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区域知识资本存量的全局莫兰指数由1996年时的0.595上升到2013年的0.797,区域间的知识资本积累互动增强,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关系。2014—2017年,区域知识资本全局莫兰指数基本保持在0.75~0.79的较高水平。与代表知识资本地理集聚程度的赫芬达尔指数进行比较发现,莫兰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的变动趋势相似,区域知识资本积累处于地理集聚和空间关联互动加强的过程。2000—2003年,知识资本的全局莫兰指数相对稳定,随着知识资本在地理上的不断集聚,2003年之后区域之间知识资本的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加强,并进一步促进知识资本在创新优势区域的聚集。到2012年,区域知识资本的赫芬达尔指数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意味着地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区域间的创新关联会扩大集聚范围,创新活动开始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关联地区转移,从而形成连片的创新优势带。三、知识溢出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生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包含知识存量框架的分析[J]. 严成樑,沈超. 经济科学. 2011(03)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 管理世界. 2010(07)
[3]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蔡昉,王美艳. 经济学动态. 2009(08)
[4]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J]. 朱美光. 软科学. 2007(02)
[5]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岳书敬,刘朝明. 经济研究. 2006(04)
本文编号:3531475
【文章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各省份知识资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如图1所示的区域知识资本赫芬达尔指数可以看出,区域之间知识资本的差异程度较高,赫芬达尔指数为0.25左右。2000—2009年,各省份全部专利存量和其中的发明专利存量都经历了差异扩大化发展的过程,全部专利的差异程度相对更高。2012—2017年,全部专利存量和发明专利存量赫芬达尔指数逐步下降,虽然仍高于2000年水平,但各省份拥有的知识资本开始呈现差异收敛化趋势。具体来看,少数省份的知识资本存量远高于其他省份,大多数省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区域知识资本呈现较为明显的极化特征。如图2所示,2017年中国各省平均知识资本存量为23.42万件,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全部专利存量最多,分别达到115.53万件、114.21万件和101.92万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占全国全部专利存量的近一半;而专利存量最少的海南和青海,全部专利存量分别为8492.87件和5055.68件,仅占全国总量的0.2%。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含量最高,反映了各区域的真实创新水平。2017年中国各省份平均发明专利存量为3.64万件,其中北京、广东和江苏的发明专利存量最高,分别为15.67万件、15.47万件和14.03万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共占全国发明专利存量的41.39%;而宁夏、海南和青海的发明专利存量较少,仅占全国发明专利总量的0.4%。可以认为,中国知识资本主要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稳定创新优势区域,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位于全国均值水平附近,其余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也是未来承东启西、带动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本形成的关键。
知识资本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积累性质,易受到周边区域知识生产的影响,从而产生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如图3所示,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区域知识资本存量的全局莫兰指数由1996年时的0.595上升到2013年的0.797,区域间的知识资本积累互动增强,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关系。2014—2017年,区域知识资本全局莫兰指数基本保持在0.75~0.79的较高水平。与代表知识资本地理集聚程度的赫芬达尔指数进行比较发现,莫兰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的变动趋势相似,区域知识资本积累处于地理集聚和空间关联互动加强的过程。2000—2003年,知识资本的全局莫兰指数相对稳定,随着知识资本在地理上的不断集聚,2003年之后区域之间知识资本的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加强,并进一步促进知识资本在创新优势区域的聚集。到2012年,区域知识资本的赫芬达尔指数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意味着地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区域间的创新关联会扩大集聚范围,创新活动开始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关联地区转移,从而形成连片的创新优势带。三、知识溢出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生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包含知识存量框架的分析[J]. 严成樑,沈超. 经济科学. 2011(03)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 管理世界. 2010(07)
[3]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蔡昉,王美艳. 经济学动态. 2009(08)
[4]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J]. 朱美光. 软科学. 2007(02)
[5]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岳书敬,刘朝明. 经济研究. 2006(04)
本文编号:3531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3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