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兰新高铁沿线县域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与经济潜力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3 02:10
  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经济潜力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和模型,综合分析了兰新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县域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和经济潜力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后,沿线91个县域单元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33.46%,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小县域的可达性优化作用总体上强于核心城市。(2)高铁站点城市及中心城市可达性提升存在明显的"节点效应"和"廊道效应"。高铁站点及其附近地区的可达性收益最多,时空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地理距离衰减规律。(3)区域经济潜力整体呈均衡化发展,激发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潜能,经济潜力演变等级性和层次性特征愈加显著。 

【文章来源】:干旱区地理. 2020,43(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兰新高铁沿线县域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与经济潜力特征分析


研究区概况图

分析图,时圈,中心城市,范围


高铁开通前,等时圈范围具有间断性,等时圈沿交通网络向外推移,位于研究区中心城市的等时圈面积较大,到达其他区域的可达时间一般较小且低于周边地区。开通高铁后,等时圈范围连续性显著,沿高铁线向两侧扩散,站点以及中心城市的等时圈面积进一步扩大, 到达其他区域的可达时间也大大缩短。总体来说,兰新高铁的开通压缩了研究区域的时空距离,扩展了核心城市交通圈的范围,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差距逐渐缩小,高铁沿线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图3 高铁运营前后等时圈对比分析图

分析图,时圈,分析图,面积


图2 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县域可达性变化图另一方面,由等时圈面积大小(表1)可知,研究区1.5 h等时圈范围明显扩大,是可达面积变化最大的部分,1.5~2.5 h范围略微减小,是可达面积变化最微弱的部分,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其中,0~0.5 h、0.5~1 h、1~1.5 h可达范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变化率分别为16.54%、19.52%、2.77%。1.5~2 h、2~2.5 h可达面积略有下降,变化率为-0.58%和-0.39%。2.5~3 h、3~5 h等时圈可达面积略有扩大,变化率分别为0.91%和2.77%。而5 h以上可达范围从1 751.48 km2下降到了1 567.16 km2,变化率为-0.52%。这说明在实现时空收敛效应的基础上,高铁的加入提升了高铁沿线城市的服务水平,总体的日常可达性效率提升,增强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水平,促进地区的整体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0 a青海省公路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J]. 杨晓敏,李玲琴,付建新,曹广超,唐仲霞,李雅玲,王好文,王瑞强,刘爱佳.  干旱区地理. 2018(06)
[2]中国城市高速铁路客运的空间联系格局[J]. 蒋海兵,祁毅,李传武.  经济地理. 2018(07)
[3]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及演变[J]. 梅琳,黄柏石,敖荣军,高喆.  经济地理. 2018(06)
[4]基于Super-DEA模型的厦深高铁可达性效应综合评估与空间分异[J]. 李涛,马卫,高兴川,曹小曙.  经济地理. 2017(08)
[5]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张建伟,窦攀烽,张永凯,苗长虹.  干旱区地理. 2017(01)
[6]贫困山区不同层级可达性及其经济效应——以秦巴山区为例[J]. 王璐,黄晓燕,曹小曙,范虹.  经济地理. 2016(01)
[7]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J]. 马颖忆,陆玉麒,柯文前,陈博文.  地理研究. 2015(05)
[8]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J]. 尹鹏,李诚固.  地理科学. 2015(05)
[9]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 白永平,张秋亮,黄永斌,李建豹,杨靖.  干旱区地理. 2013(01)
[10]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  地理学报. 2010(10)



本文编号:3603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603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d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